龙泉窑及龙泉窑系列窑炉
南宋后期,龙泉青瓷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今天的岳跃县、龙泉以及周边的庆元、遂昌、云和等县的众多窑外,最终形成了新的青瓷窑系。江西吉安永和窑、福建泉州万窑乡窑也烧制龙泉式青瓷。这种趋势在进入元朝后继续。今天,在浙南瓯江两岸发现了150处元代窑址,烧制龙泉窑式青瓷的窑址范围有所扩大。今天,龙泉青瓷还在福建省的各个窑口烧制。
龙泉绿窑制度的迅速发展,不仅是由于龙泉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由于北方瓷业进入黄金工业后的衰落,以及南宋时期水乡、海隅的建立,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南宋政府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为防止金银外流,“下令丝布、织锦、瓷器归伯夷”。也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东非和阿拉伯国家是一种流行商品,这种情况在元代依然盛行。在中国,龙泉青瓷与景德镇青瓷齐名,其商品市场也扩大到宋占领区的北缘。近年来陕南、四川等地青瓷、龙泉青瓷的发现就是很好的佐证。
龙泉青瓷在宋代的窑系中兴起最晚,但在海外市场的支持下,最终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众多窑系的庞大瓷窑系。
1龙泉窑
龙泉窑位于今天的浙江省龙泉县。龙泉县不仅有丰富的制瓷原料,而且有丰富的松木作为山区和丘陵烧瓷的燃料。窑址有许多溪流和山坡建筑,瓷器原料的加工依赖于水雉的利用。成品的出口也方便使用水路运输。据浙江省文管会调查,龙泉发现的青瓷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五通口、小白安、道台、山头窑、松溪、安伏口、安仁口、笔架山、胡翔、安伏、万泉山、马岙、大房、岑角、周强、大碶、下村、黄金坑。
从窑址早期标本可以看出,龙泉窑始建于北宋初期,烧造于南宋后期,处于鼎盛时期。元代大型器物的烧制技术有所突破,明中叶以后逐渐衰落。有的工匠迁到江西等地,单独建窑,仍烧制龙泉釉瓷。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刻有康熙五十一年铭文的龙泉窑标本,可以作为龙泉窑的下限数据。此后清代龙泉窑的产品就没见过了,但传世艺人见到的都是景德镇的仿制品,文献中也有记载景德镇仿龙泉釉为配方。
龙泉窑有七八百年的悠久历史。早期产品主要用于盘、碗、壶等日常用品。,而壶、碗、罐也少量烧制,造型工整,修底光滑。除了波浪、云纹、芭蕉叶、群花和婴儿戏以外,雕花还广泛用于器皿,辅以箅子或箅子。这种标本在大窑、金村、王虎和安福窑遗址中很丰富。早期产品在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与越窑、温州窑、吴窑有相似的特点。龙泉窑在南宋中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造型简单,底重,圆宽短。有稳定感。早期器皿继续生产,有炉、瓶、壶、渣桶、雕像等器皿。器皿的形状很多,每种器皿都有不同的风格。炉灶有鼎炉、葱管脚炉、八卦炉、四脚炉、锅炉等。有胆瓶、鹅颈瓶、龙纹瓶、虎纹瓶、带盖瓶等。釉水晶透明如镜,纹饰以雕花为主,篦纹渐少。碗口处有五朵以上的花,花口下碗壁上凸起五条直线。碗内云纹较多,有的碗分五等份线,内绘“S”纹,简洁快速。碗心印着“春江遗扇”或“从此幸福”四个字,也比较多。一种浅的平底盘子,中间雕有一条卷曲尾巴的鱼。这种浅盘中央还刻有莲花图案,无论是形制还是纹饰都与陕西耀州窑相似。耀州窑的这种雕花盘出自北宋中期,浮雕莲瓣纹流行于北宋后期。盘、碗、瓶的外面有许多浮雕的莲瓣图案,龙泉窑的许多窑址都留下了大量的标本。
龙泉窑瓷器的形制和花纹虽可与其他瓷窑相比,但同样形制和花纹的实际制作时间可能要晚于其他瓷窑,如果考虑到龙泉窑崛起较晚,未能在遥远的市场上与其他先进瓷窑抗衡,宫、官烧造成的“官样”瓷器可能更晚。
龙泉窑的兴盛时期可能始于南宋中期,而通常作为龙泉青瓷代表作品的粉釉、梅釉、烧制的成功可能始于南宋后期。窑址遗留有大量瓷砖,其胎色可分为自胎和黑胎两种,以自胎为主,占总数的9/10以上。黑胎青瓷可能是模仿南宋官窑的产物,而歇胎青瓷则是代表龙泉窑系特色的龙泉青瓷。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更为多样,有各种壶、盘、碗、灯、壶、渣斗等生活用品,也有文具水罐、注水器、笔筒、棋子、各种带鸟灯和供佛的香炉,还有八仙的塑像。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出现了许多模仿古代青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器物,如青铜器、青铜器、抛壶、玉器等。说明龙泉青瓷的技术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喜爱。
龙泉青瓷是青瓷技术的历史高峰。中国烧制青瓷的历史非常悠久。浙江烧制青瓷的历史遗存可以追溯到战国和春秋时期。从原始青瓷到龙泉青瓷,经历了近两千年,传统无与伦比。历代烧制青瓷的工匠也非常重视青瓷的釉色美和质感美。金人把瓯窑中的青瓷形容为“淡绿瓷”,唐人把越窑中的珐琅称为“如玉如冰”,釉色称为”。而宋代窑工创制的龙泉青瓷,则成为青瓷釉色肌理之美的南峰。那是一颗巧妙的人造蓝宝石,宋代龙泉青瓷的每一个碎片至今仍让我们着迷于它的美丽。
龙泉青瓷的烧制技术
为了科学地总结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65438年至0959年,中央轻工业部、浙江省轻工业厅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央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美术学院、龙泉瓷厂等单位,对历代龙泉青瓷的原料、烧制工艺、呈色机理、造型装饰等进行了专题研究。目前,这些收藏品被挑选出来并送去拍卖。吴女士?致力于民间藏品销售渠道的建设。他们收集了五代至明代有代表性的青瓷标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他们研究了原材料、胎釉的化学成分、釉的厚度、烧制温度、气氛特性和显微结构对龙泉地区釉色的影响。他们的发现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1.龙泉地区瓷土的原料一部分属于瓷石,含有大量的应时、高岭石、绢云母等矿物质,另一部分属于原生硬质粘土,也含有大量的应时。而高岭石的含量比前者多。应时、绢云母、高岭石等。是用这些瓷土制成的瓷胎的主要矿物成分。因此,龙泉青瓷属于应时-高陵-云母瓷,与江西景德镇瓷属同一类型。本区紫金土系由应时、长石、含铁云母和其他含铁矿物组成。紫色粘土含量一般为3-5%,最高可达15%左右。主要用于配制黑釉或胎色的产品,如梅青釉、豆青釉、黑胎青瓷等。石灰(石灰石)是釉料的主要助熔剂。根据文献记载和老工人的调查,传统工艺材料和传统釉料都是用石灰和糖掺入釉料制成的钙碱釉。
?2.古龙泉青瓷釉可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前者见于五代北宋,后者见于南宋元明内陆。
3.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低,也就是高温容易上釉,所以这种釉一般比较薄。就显微结构而言,这种釉主要由玻璃相组成,但气泡和未熔化的应时颗粒很少。所以釉层相当通透,釉面光泽度也比较强。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时粘度比较高,也就是高温时不是气吹釉。这样可以把釉层涂得更厚,使器物的外观看起来更饱满。南宋的陶瓷工匠还控制了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使这种釉的外观获得了蓝宝石般柔和飘逸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著名的龙泉窑粉青釉。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粉釉的釉层中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化的应时颗粒,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强烈散射,从而使其获得了外观上完全不同于普通玻璃釉的独特艺术效果。南宋发明的石灰碱釉是青瓷的一大创造性进步。
4.南宋时期,龙泉窑还生产出一种梅青釉,其色调可与翡翠篦一样美丽。试验表明,梅青釉的烧成温度高于粉青釉,因此釉的玻璃化程度也高于粉青釉。梅青釉釉层略透明,釉光泽强。从工艺上看,梅青釉的形成不仅是由于烧成温度高,还由于还原气氛强,釉层比粉青釉厚。
5.以上粉梅釉的轮胎基本都是白胎。根据近年来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龙泉窑不仅生产这种白胎青瓷,还生产一种黑胎青瓷。从出土的器物数量来看,白胚青瓷的产量占主要地位。发掘中还发现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混堆在一层,没有单独的一层,说明这两类瓷器是在同一个窑中烧制的。黑胎青瓷的胎色与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较高时,轮胎呈深灰色,烧成温度较低时,轮胎颜色相应变浅。釉的色泽也与烧成温度和气氛密切相关。温度较高的釉面为棕黑色玻璃,温度较低的釉面颜色变浅,光泽减弱,呈半木质或木质光。这种黑胎青瓷从造型、釉色、纹饰、足的切割形式等方面都与南宋官窑相似。从外观上看,很难区分这两种瓷器。
6.胎色信息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在古代龙泉青瓷中,通常会在胎的配方中加入一定量的紫泥,目的是降低胎的白度,使胎色在白中略显灰,甚至变成灰黑色,这样釉色可以深一些,不至于过于暴露。不同类型的釉色需要不同的配套胎色。比如粉青釉要求胎白是灰色的,梅青釉要求胎白更高,或者白色略灰,而黑胎青瓷则表现为灰色到灰黑色的胎。
7.南宋、元、明时期的胎釉配方含钾、钠高,用现在当地的原料是做不出来的。这个问题可能是由于古代使用的瓷石风化程度较浅,所以含钾较高。古代用“木叶”烧釉灰,釉中也引入了一些钾。所谓“木叶”,可能是一种含钾量较高的植物枝叶。
8.古龙泉青瓷的烧成温度约为1180-1230℃,梅子清的烧成温度约为1250-1280℃。胎质不是很致密,介于生烧和微烧之间。利用还原比的概念,可以看出古代青瓷烧制时气氛的平均性质。上品粉色青瓷釉的还原比在2-3左右,即需要强度适中的还原焰,梅花青瓷釉的还原比在10左右,即黑胎青瓷的还原比在0.4左右,即需要黑胎青瓷的还原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