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都城平城的详细资料收集
基本介绍中文名:平城今属:山西省大同市性质:北魏中期都城基础:汉代平城县的发展历史、建筑布局、主要建筑、历史遗迹、发展历史西汉初平城县(位于今大同西北28里)在雁门县以东,由杜威统治。东汉建安皇帝建立前,平城县已废。三国魏迁平城县,在今县城东25公里,属新县。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属雁门郡。西晋建兴元年(313),代王拓跋仪修平城,以为是杜南。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也是泗州所在地。北魏延河元年(432),平城改为万年,太和七年(483)改称平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迁都洛阳,也是衡州所在地。北魏孝昌二年(526),六镇起义,平城化为废墟。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建设布局后,进行了一系列都城建设,包括宫殿园林、梯田、厅堂等重大工程数百项。为改善城市环境,城北引泥水,城西引五洲河水,使首都街西岸有淙淙流水,东西两侧鱼塘有鱼儿游动,柳树、白杨、杂木掩映水中。城市被水和树装扮得清新雅致,真的是百花齐放。的确是“灵台山,碧水池园,双阙万仞,九曲四达,羽景林森,堂中蛟哥”。当时的平城由皇城、都城和郭城组成。北部为皇城,皇城南部为周惠都城二十里,外部为郭城三十二里。帝都:天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1997年,陆先后修建了70多座寺庙、园林、观礼台和建筑水池。“若欲扩宫,则规划平城之方数十里,控制叶、罗、长安之制,运粮百万。"其位置是"断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平城四周都是泥水。公元399年修建鹿苑时,“挖入五洲注水园,分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在宫城,以太极殿为中心,有西宫和东宫。经过90多年的扩建重建,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宫殿社区。”月观霞阁,左社右社,灵台山,圆壁池,双阙万仞,九曲四处,羽林森,堂中格格”。北京:天赐三年(406年)“六月,派八人修修京师方圆五百里,魏氏住一城。”“设外城,方圆二十里,分城而进,通一洞而达”,“屋内鳞次栉比,人神大乱”。首都由方莉组成,“百街区,九路相向,歌台舞亭,月厅云厅”,“犹太人与庶人隔离,不得同居,艺妓估计待宰,各有其位”。郭成:“泰昌七年(422),秋九月,城外郭筑,周回三十二里。“其郭城围拱城南,建为广场,广场开巷。大的能容纳四五百,小的能容纳六七十。它的郭城位于宫城的南面。郭城略呈正方形,边长4公里,周长16公里。李芳、寺庙、市场和花园都在郭城规划好了。城墙外分为四个郊区,有花园。东南有“天下第一基建浩大”的安吉。再往南(今柳巷里),有唐明和碧永。唐明在圆形的上方,被十二户九厅所包围。在上面设置天文设施。周围有乡土田和药园。西郊有郊天坛,坛东侧有郊碑,刻有五经和国志。坛西有西苑、洛阳堂、灵岩石室。北郊有灵泉池、北苑、白羊泉、鹿野佛图,“明如圆镜”。东郊有白台、宁光宫和东园,其中建有太祖殿。平城郭城外,四个方向,四个维度,八个指战员在守卫。主体建筑北魏先后在平城建有天文、天华、中天军等24座殿堂。修建西宫、龚蓓、南宫、东方、宁宫等15宫殿;建东苑、西苑、北苑、鹿苑;林建华、永林、永兴等国家3处;建设红岩、天元等6个水池;建设云母、金华等6个馆;搭建鹏泰、百泰等7个平台;建设宣武、武武等3栋;构建清风、王林、东明等三观;还有三郊坛、方坛、五精帝坛;建祠堂、宗亲会、太极帝会、夫子庙、虎圈、穹顶、方泽、唐明、灵台、碧涌等。其建筑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布局之严谨,规划之完备,都是前所未有的。北魏佛教兴盛,妙塔林立,相向而立。京都有数百座寺庙,3000多名僧尼。除了天下第一的云冈,还有永宁寺、天宫寺、五级寺。文物平城遗址位于大同市北部,大同火车站至陈庄以西,北临房山,外有长城。今天大同以北、黄庄以东、白马城村以北的板筑城基,就是郭城北墙的遗存。在大同站附近,发现了整齐排列的大型石基、砖块碎片和“财富万岁”隶书瓷砖。南门外工农路北侧,已出土大型石柱基础、管瓦、砂浆。可以推测,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北魏建筑遗址。东面出土一方砚,砚头雕有耳环形水池和四组兽骑、角抵、舞蹈、猴浴图案。砚面的云龙、朱雀、水鸟、鱼等纹饰和下壶门的方样,是北魏石雕艺术的遗孤。平城遗址还出土了八银流、雕花银碗、镀金高脚钢杯等文物,具有伊朗萨珊王朝金银器皿的特征。它是北魏时期与西域交流的实物历史见证。近年来,在城南发现了新的遗址。平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