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贫穷苦学的一个例子
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在汉代曾以刘欣的名义撰写《西京杂记》。这本书记录了匡衡的故事:匡衡很天真,渴望学习。但是家里穷,想在没有蜡烛照明的晚上学习。邻居的房子晚上总是点着烛光,但很遗憾,这种光无法到达他在匡衡的房间。我们做什么呢匡衡挖开邻居家旁边的墙,吸引邻居的烛光来学习。后人指“挖墙倒壁,偷光偷光,挖墙借光,借光”等等,有时还引申为向他人求教。
2、高麦
后汉时,南阳有一个读书人,名叫高峰。年轻时“家有耕田”,而他却“日日夜夜专心读书”。有一次,高峰的妻子在地里干活,而麦子在院子里晒。为了防止鸡和海豚糟蹋食物,他的妻子让高峰在家照顾它。突然,下起了大雨。这个时候,高峰还在拿着一根赶鸡用的竹竿念经。不知不觉,雨水冲走了院子里的麦子。过了一会儿,高峰的妻子从外地回来了。乍一看,唉!太可怕了。麦子被雨水冲走了,丈夫却还在书里徘徊,浑然不觉。在妻子的质问声中,高仿佛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称之为“刘麦、中庭麦”等,并称“刘麦氏”为书呆子。
3、苏秦刺股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曾因多次游说秦王未果而回乡。回家后,他的妻子没有下床迎接他,他的嫂子没有给他做饭,他的父母甚至没有和他说话。苏秦为此感到羞愧,但还是努力学习。“看完想睡觉,就拿锥刺自己,血都流到脚上了……”后人用“刺、尖、持”来形容努力和上进心。
4、切pu为模具
在汉朝,有一个叫鲁文书的人。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告诉他去放羊。放羊的时候,鲁文书割了一些蒲草,回家后,他把蒲草编成蒲条,用来写字。后人用“割香蒲、割香蒲、织香蒲、写香蒲”来指代辛苦。
5、三次以上阅读
三国时期,有个叫董郁的人,经常在课余时间教学生读书。所谓“三余”,就是“冬者在闲,夜者在闲,雨者在闲。”之后的“三多”一般是指空闲时间。常用来指读书,表示珍惜时间。
6.陶侃的运气
晋朝时,秋的官员陶侃经常早上把砖搬出屋外,天黑时再搬回来。骑车,不知疲倦。有的人看了之后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问为什么。陶侃回答说,我怕我闲惯了,将来做不了大事。后来人们用“云尊”来表示励志勤奋,不怕回报;用“运瓶罐罐,运瓶运人”来比喻不安分,埋头苦干的人。
7.闻到小鸡在跳舞
《晋书·祖狄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同为国务大臣”,两人经常互相勉励,立志报国。他们两个经常“同床共枕”,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练武。后人以“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