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历史事件。

名人之死

公元1661年,八月七日秋风下,大天才金圣叹在南京三山街刑场结束了他长达五十三年的传奇人生。本名张,本名蔡,以豪放著称。他生于明末。明朝灭亡后,他立誓不做官,时常感叹:“金人天下,圣人怎能不叹息?”于是,他改姓“金”,字“圣谭”,号瑞,谥号昆石。改名换姓,再加上这个独一无二的号码,非常符合他“疯子”的名字

谁也没想到,这位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巨匠,会以这样一种令人叹息的方式告别尘俗。金圣叹的陨落,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中国文学史上黑暗的一天,是我们民族记忆中的悲哀!

通过他一生的努力,他使不被世人重视的小说和戏曲获得了与传统儒家经典诗歌相一致的重要地位。这位伟大的文学批评家所注释的《水浒传》、《西厢记》等作品,受到后世众多文学大师的推崇和崇拜。

他被押上刑场的那一年是顺治十八年,各地相继爆发的反清复明运动在清廷的血腥镇压下逐渐告一段落。研究金圣叹之死,绕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清廷对江南士人的复杂态度。这一切,还要从“哭庙案”说起!

01

“哭庙案”是清初江南三大大案之一(另外两案是“通海案”和“江南打贩案”),可见其非同一般的社会影响。案件起源于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苏州府吴县知府任伟上任不久,就下令逮捕城中拖欠税粮的人,一些家境贫寒的人被迫倾家荡产。另一方面,他又指使手下偷卖官仓里的几千石粮和大米,中饱私囊。

几个月后,城里的人怨声载道,民怨沸腾。许多对此感到愤愤不平的学者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无良县令的暴虐行径。金圣叹、倪永斌等学者写“揭帖”(揭露不法官员的文件)到城里的夫子庙向圣人哭诉县令的恶行。

金圣叹也为此起草了《哭庙》: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日,江南员吴崇扮作魏初,胆大妄为,欺世灭祖,公然打破几千年的规矩,无视圣朝的仁政,潜进昌平,勾结曹无之行,偷鸡摸狗,贩卖农产品。罪大恶极,民怨沸腾。读书的人要以四维八德为榜样。没想到,我竟然出到了女魔头,如任之辈。学生羞惭,大师蒙羞,我去文庙哭。”

“哭庙”是自明代以来盛行于苏州的一种风俗。由于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儒家思想的盛行,一些小康文人逐渐成为来自民间的重要监督力量。每当他们发现政府有暴政、不公、恶行等。,他们会聚集在孔庙,向圣人哭诉。同时,他们还会把自己发现的情况写成文件,组织人员向上级政府申报。

由于这些文人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号召力和影响力也相当非凡,这种由文人发起的特殊的社会监督方式在明代逐渐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他们的反应通常会得到妥善处理。毕竟在任何时代,学者发出的声音都不能轻易被忽视。

但是,金圣叹等人没想到的是,把明朝沿袭下来的习俗套用到现在的外国清朝身上,是不明智的。

在举报过程中,金圣叹等人直接将矛头指向江苏省省长朱国治,痛斥他是幕后黑手和主谋,也给他们带来了杀身之祸。他们没想到,明朝的“哭庙”现在已经完全行不通了。很快,朱国志命令如狼似虎的队伍逮捕这些闹事者。前后三次抓了十八个人,把起草哭庙的大天才金圣叹定为主犯,罪名是“震动人心,引发混乱,与国法不同”,定于秋季要求宣判,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清统治者对江苏巡抚朱国处理此案的迅速反应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近年来,在南明郑成功、张煌言等人发起的反清廷军事活动中,经常发现江南士人出现在与他们接触、通风报信的人当中。

于是,清廷为了震慑和警示这些江南文人,决定用“哭庙案”杀人,用杀戮和鲜血让这些还念念不忘明朝的文人知道,现在天气变了,天下由满人主宰。谁要是不听话,不听话,那这些人就是前车之鉴。联想到掌管清廷的四大侍郎索尼、苏克萨哈、齐巴毕隆、鳌拜都是满族,所以这个案子的最终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02

想到清朝康雍乾时期“文字狱”造成的离奇、骇人听闻的血案,就可以窥见满清统治者的心态:自卑、恐惧。

一个只有几十万军民的民族,终于得到了入主中原,统一天下的机会。这是皇太极和早期多尔衮万万没有想到的。当然,汉人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范文程的建议,吴三桂的开关指导,洪承畴的运筹帷幄等等。

满清能坐天下,有两个因素不可忽视:

第一,从崇祯皇帝来说,正是他的粗心猜忌、不厚道以及一系列的错误决策,把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等忠臣逼到了绝境,最终导致了明朝好将领的不可用。

二是李自成、张等人日子不好过,对本已动荡不安的明朝造成了致命打击。同时,由于他们都缺乏一个杰出政治家的眼光和格局,注定了他们不是优秀的建设者,而是破坏者。

主客观因素造就了满清改朝换代、统治天下的全新局面。如何统治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上亿的庞大帝国,是摆在清初任何一位清廷统治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哭庙案”都是用血淋淋的钢刀对百姓施暴。大兴“文字狱”,就是从思想上钳制、禁锢人民。只有彻底驯服天下百姓,才能让这些满族统治者心满意足。当他们看着世界上所有人的视线时,他们会认为他们的统治是如此深入人心,如此稳固。

康熙皇帝的“禁海令”,雍正帝对《大义凛然记》这本书的不自信,以及乾隆皇帝毁掉的书比《四库全书》这本书还多,这些无疑是这种自卑和恐惧的背后。对灿烂的国学文化有自卑,对遥远更广阔的世界有恐惧!(有些读者可能会感到不解。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也会对西方世界感到恐惧。其实算术和历法只是他自己的接触和学习,绝对禁止在民间推广。他深怕这些来自西方的学术研究和科学成果会动摇他的执政基础。)

且不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相比,即使与明朝的大臣相比,清朝大臣的地位也是很低的。在皇权面前,他们完全是“奴隶”,无法昂首挺胸,只能听命于诺诺。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皇权在清朝达到了顶峰。就在乾隆末年,整个世界都在发生大的变化,无论是乖巧的嘉庆,还是平庸的道光,都注定无法带领帝国适应世界的变化和调整。

你无法主动拥抱变化,最后只能被洋人用强炮敲门,被迫以屈辱的方式重新审视和看待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的源头,其实就是满清入关以来对这个国家的政策!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切换回伟大的天才金圣叹被处决的前夜。入狱时,这位笑骂了一辈子的大师,依然选择了用幽默的方式对待死亡。他打电话给监狱的狱卒,告诉他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他。狱卒喜出望外,满心期待这个伟大的天才一定会告诉他自己的财富。他马上找来笔、墨、纸、砚交给金圣叹,并且为了讨好他,还为他做了好吃的、新鲜的酒菜。

正当他憧憬着自己的发财梦时,金圣叹只是笑着指着面前的酒菜说:“花生和豆干一起嚼,吃起来像核桃。得此一技,死而无憾!”这也是这位伟大的天才记录在史书上的最后一句话。当然,狱卒的反应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作者推测应该是额头上的黑线。

金圣叹被杀后,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上面分别写着“好”和“痛”。我们现在可以心平气和的看完这些文字,可谁又知道这些简单的文字背后折射的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些手无寸铁的文人为了监督和纠正政府的暴行,落得如此凄惨凄凉的下场!金圣叹临死前表现出来的幽默越多,我们就越能对那个不公平黑暗动荡的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

清廷可能以为通过制造一系列血腥的悲剧,就可以让这个有着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彻底投降,然后就可以维持其永远的帝国霸权。但是,如果他们真的正视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时刻,他们就会知道,这个民族永远不会真的屈服!

不信你听,“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浪潮是我们民族最有力的呐喊!无数先贤的精神代代相传!

来自历史大学堂(ID: oldman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