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溪口的历史沿革

溪口镇的发展符合当时的社会政治脉搏。明末清初,和四川其他地方一样,有过一段衰落期。统治阶级明朝和清朝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张,导致人口锐减,地广人稀。清政府不得不采取外省移民入川的政策。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至1795),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移民大量进入四川。当地居民中,祖籍大多是“湖广煤满四川”时迁入的。镇上的玉宫(现镇小学)是湖广人修建的。华蓥煤矿还有江西会馆遗址。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是这里的繁荣时期。据《华阴山》记载,清高宗十六年,顺庆府潼关署设在大溪口(遗址在华英煤矿),清宣宗十二年(公元1832年)并入行省。还记载大溪口场城位于今天的西口场西街口,在托林寺一侧,河西另一侧,街址至今还存在。乾隆年间,城迁至此地。大溪口有35座寺庙,可以证明其繁华。

溪口乡1950。

1958改为公社。

镇成立1983,10月28日成立溪口镇。

1984年9月,撤销溪口乡,并入溪口镇。

1978之前,溪口镇只是一个小市场。只有几条街,230户人家,2130多人。从1978到1993,溪口镇的发展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艰辛的道路。

由于1958年生产大跃进,华蓥山13万亩森林(约56万立方米木材)被全部砍伐。到1962,溪口炼铁厂关闭,煤矿关闭。在农业方面,由于“浮夸”和单纯以粮为主的“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群众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业粮食产量长期徘徊在300斤左右,没有办法致富。靠贷款,吃粮倒卖,日子还是很苦的。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800多斤。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在“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鼓励下,溪口农、工、林、牧、渔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依托集镇,在国有骨干企业的带动下,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布全镇。1993建区后,溪口镇开发建设突飞猛进,新兴产业、旅游、特色农业、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借春花红。虚怀若谷的溪口热忱期待各位成功人士莅临参观,投资置业,共谋发展大计,共创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