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信息。

鲁班: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师。发明和创造锯子、尺子、墨斗、刨子、铲子、铺路头、钻头、凿子等。木工用的,攻城用的可移动梯子。相传锁也是鲁班发明的。

俞灏:中国是五代末北宋初的建筑师。他设计了北宋都城安元门(今河南省开封市)开宝寺的灵感塔。他还写了一本关于木工的书,木经,有3卷。他被称为塔鲁班建设者。

祖冲之: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维的图切手法,提出了更为准确的л3.1415926лл3.1415928。比欧洲早1000多年。

刘维:魏晋刘维发明了图割法,他取值3.14。他还为中线性方程组发明了一种新的除法。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题,建立了等差数列前几项的求和公式。刘与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齐名。

朱世杰:中国元代数学家。1299被编入中国第一部著作《算术启蒙》,从四则运算到天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1303年,他写了《四元素玉镜》,将天道术扩展为“四元素术”,这是一种高阶方程的解法,比欧洲早400多年。

郭守敬是我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创造了高仪、精致仪、天文台仪等16种米,郭守敬测量了黄赤交角。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在郭守敬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赤纬角变小的理论。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比郭守敬晚300年进行了类似的测量。

石神: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神的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学》。石申编纂了最早的目录。而叫做“少阳”已经意识到自己可以发光了。

刘卓:隋代天文学家。黄创立了,并创立了等距二次差分插值法。计算太阳和月亮的视运动速度。同时,他把年龄差改为75岁。

一条线:唐代天文学家。他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大衍历》,这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

南宋天文学家杨仲甫。他创造了“统一历法”,他确定了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5天。还发现回归年的长度有增有减。

罗:汉代天文学家。创建了赤道仪,确定了赤道浑仪的基本结构。

苏颂:宋代天文学家。和韩公连合作,组建了天文馆和水运平台,是中国古代第一座天文馆。

辛启娘:北宋时,人们发明了树脂灯笼(孔明灯)作为战争中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使用热气球。同时发明了灯笼,是航空燃气轮机的始祖。

裴秀:魏晋时期,中国首先建立了绘制平面地图“六体图”的理论。并绘制了龚宇地区的地图。

马军:三国时期的魏国人,杰出的机械设计者和创造者。三国时期创造了龙骨水车(也叫翻车),可以连续提水,用水设备灌溉——橘子。结构非常巧妙,被誉为天下之巧。

李春:隋人开创了一种敞肩拱桥,主拱上有腹拱。他设计了著名的赵州桥。

丁欢:汉代发明的物品包括被子香炉、满灯和旋转风扇,这就是所谓的长安龚乔。

沈括:宋代科学家,最早提出石油命名。

濮院(淬火技术)——三国时期。第一次淬火技术使钢刀坚固而富有弹性。孙子(算经)——三国时期,乘除定理的起源题为《物是人非》,他写了一本书《孙子算经》,系统地论述了计数制度。秦(数学)——中国数学家。他写了《舒舒九章》,创造了求解一次同余式的“求一技之大求导”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平方法。中国数学家李贽(数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重述“天理”的巨著。沈括(发明家)——宋朝时,沈括发现磁针(指南针)的中心系着一根细线,把它挂起来。经过观察和发现,它被写进了他的著作《孟茜笔谈》。在未来,人们将使用磁铁制成的针作为指南针和指南表。13世纪游历东方的意大利人凯尔和波洛看到了指南针,并把它传播到了欧洲。墨子(思想家)——公元前400年,墨子讨论杠杆平衡,提出光是直线的论点。莫箐记载的研究成果有:光的线性传播,物影的产生,重影的产生,光的反射现象,与物像大小有关的条件,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其中最著名的是“针孔成像”理论。数学(圆的定义已有科学讨论)、力学(力与重量的关系已提出)等自然科学。可惜这一科学传统在古代没有得到重视,未能开花结果。

蔡伦:东汉人蔡伦,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成功。四大发明之一,你懂的!

濮院(淬火技术)三国时期。第一次淬火技术使钢刀坚固而富有弹性。他对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子:三国时期,乘法定理的起源题为《物是未知的》,他写了一本书《孙子算经》,系统地论述了记数制度。

秦:数学家。他写了《舒舒九章》,创造了求解一次同余式的“求一技之大求导”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平方法。

李志:数学家,《测园海镜》一书的作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重述“天元艺术”的巨著。

沈括:宋代沈括找了一根细线绑在磁针(指南针)的中心,挂了起来。经过观察,发现磁铁制成的针变成了指南针和导向表。13世纪游历东方的意大利人凯尔和波洛看到了指南针,并把它传播到了欧洲。

墨子:公元前400年,墨子讨论杠杆平衡,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论点。莫箐记载的研究成果有:光的线性传播,物影的产生,重影的产生,光的反射现象,与物像大小有关的条件,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其中最著名的是“针孔成像”理论。数学(圆的定义已有科学讨论)、力学(力与重量的关系已提出)等自然科学。可惜这一科学传统在古代没有得到重视,未能开花结果。

还有很多,但是我写不下去了。如果是考试用的,就不需要知道这些了!看看历史书上的那些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