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刘恒中学的历史沿革
建校时,位于嵩山村底的洪泉寺(又名大安)有两个班,学生108人,教师5人,炊事员2人。1957年4月,东岳宫国有农场注销,普陀县文教部门拨款在旧宫前(现已拆除为操场)修建了4间教室。同年,学校迁至东岳宫。1958在水池东侧新建了两栋楼8间教室(食堂现已拆除),合并了刘恒蛟潭、沧东两所初级中学,学校发展到8个班,教职工近30人。1959,蛟潭、沧东迁回原址。同年,在东岳宫后面修建了简易礼堂(综合实验楼已拆除)。1960旧皇宫内苏式教学楼拆除,后堂竣工(现图书馆楼已拆除)。班级发展到10,学生500多人,学校初具规模。
从1961开始,由于自然灾害和“文革”的影响,学生流失比较严重。到1969,除唐爽和焦滩公社外,刘恒区其他公社的初中新生再次并入刘恒中学,当时设四个班。1970开始高中。当时高中2个班,120人,初中4个班,共6个班。所有初中生1971毕业,学校关闭初中。1974,学校发展为六个高中班。当年,县人民政府拨款1.5万元,修建了50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1975年,高中发展到8个班,国家又拨款15000元,建设了500平米的二层教学办公楼(现为教学宿舍)。1976,学校附中1班农机职业班,招生45人。1977恢复高考制度,学校3名学生升入高等院校。
1978在台门成立了分校(高中1班)。高中有12个班,学生653人,教职工37人。1979学校恢复初中招生,在刘恒区招收2个班。年,县人民政府拨款654.38+0.8万元,在东侧修建学生宿舍楼(两层),建筑面积420平方米。从1981开始,根据国家职业规划,学校每年招收高中两个班,招收五星、佛都公社初中学生。1982年农业技术职业高中有1个班,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17.5万元建设了一栋四层教学楼,1920平方米。同时,将原有的东岳宫完全放生,并在池中修建了一座“育才阁”。1986-1988年,市、区人民政府先后拨款50多万元,建设了教师宿舍(位于刘恒镇桥头街区)、女生宿舍(四层)700平方米、食堂900平方米、校办工厂(现已关闭)、接待室(现为办公室)。1996年,政府投资130万元建设图书实验楼,总面积2400平方米。
建校50年来,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690人,高中毕业生5337人。自1977以来,已有1911名新生被保送至高校,其中初中、中专26名。9名学生被招募为空军飞行员,3名学生在美国学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