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瓷器的历史演变

青釉最早见于汉代。自汉代铅青釉陶开始,低温青釉的烧制从未间断。磁州窑和定窑都是宋代烧制的,定窑烧制的青釉叫“青鼎”,弥足珍贵。金代八村窑和元代磁州窑都有青釉釉下褐彩的生产。元代景德镇在优质瓷胎上烧制出孔雀绿釉下青花新品种。明代青釉以孔雀青釉为主,早期为“瓜皮青”,永乐时期为淡青釉。据《南窑笔记》记载:“旧时成化窑以法兰、法推为最。”这说明明成化年间成功烧制出孔雀石绿玉的绿釉。孔雀绿是“法推”,也叫玉釉或吉祥釉。釉色分两种:深者釉色鲜艳艳丽,色调葱郁,衬白釉底,釉中有细片状;深的主要用于绘画。如青花等釉料中常加入孔雀石绿,使青花颜色变黑,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石绿、黑花的效果。另一种釉如茄皮紫,常加孔雀石绿。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宋元民窑烧制。

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开始烧单孔雀绿釉瓷器。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素胎上挂釉,容易剥落;一种是把釉盖在白釉器上烧,使釉面少剥落。但从传世实物来看,孔雀绿多为郑德时期精制而成,突破了宋元以来墨绿色釉的原始状态。色泽如孔雀尾羽上的翡翠羽毛,翠绿飘逸,青釉上饰有黑青色的鱼藻纹,是郑德时期瓷器的典范。嘉靖年间在瓷坯上挂含铜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成青釉。清代康熙时期是青釉烧制的鼎盛时期,色彩丰富。原品种“瓜皮青”在清代康熙年间最为成功,尤其是用这种釉装饰瓜排的器皿弥足珍贵。雍正年间,瓜皮绿釉层丰满润泽,青黄,似春日柳叶。清代绿釉新品种有郎瑶绿、鹦哥绿、黄松绿、龟绿、湖绿、鱼子酱绿、秋葵绿等。其中,“郎窑青”,又名“苹果绿”、“苹果绿”、“绿郎窑”,是郎窑红窑变的产物。郎窑红制品在窑中烧制的最后阶段,错将铜红釉氧化,使釉中低价铜氧化成高价铜,内外釉呈淡绿色,呈玻璃光泽。有些比郎窑红还珍贵。它们的釉色微绿,泛五色,器身布满细小的条纹,故又被称为“青瓷”。郎窑红还有一种窑变品种“反郎窑”,因铜红釉氧化还原不同而得名,造成窑内红釉,窑外青釉,类似青郎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