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国内外市场及发展前景?

找到这个,看看是否让你满意。竹溪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药用植物种类齐全,储量大。十一世纪,获得“中国黄连之乡”的荣誉。近年来,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中药材生产大乡(镇)、大村、大户。目前,全县中药材总面积8.7万亩。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一、竹溪县中药材发展现状。1历史悠久,影响巨大。中药材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中药材采集、制作和简单栽培。民国初年常年收购中药材70余种,达3000余吨,黄连、天麻、党参等品种影响较大。50年代初,我县被国家管理局授予“黄连之乡”称号。70年代,全县有中药材生产基地18个。药材生产专业队伍196个,种植药材品种64个,面积3万多亩,产量近1万吨。2.种类多,储量大。根据近年来1983全国资源调查和植物检测调查资料,我县中药材共有1316个品种,分属于180个科,其中植物药1160种,动物药156种,矿物质65438+65438种。厚朴、天麻等道地药材约25种。引种栽培了板蓝根、枣皮、枸杞、绞股蓝等约30种药材。黄连、木瓜、牛膝、鱼腥草等大宗药材约65种。全县药材年储备量在2万吨以上。3.分布广,覆盖面广。全县各地区都适应不同种类药材的生长,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南部山区,接近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主要由黄连、天麻、鱼腥草、白附子等品种组成;二是中部第二高山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主要由冬花、玄参、独活、西牛等药材组成;三是平坝河谷东部和低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0%,主要有杜仲、木瓜等品种。4.发展基地,拓展市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推进结构调整,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骨干工程,把依托资源壮大产业、搞活经济作为发展中药材的基本目标。通过典型引导、示范推广、市场推动、大户带动的影响,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高涨,涌现出一批大镇、大村、大户、大田地。同时在营销上有新的突破。一是建立本地市场。该县立足区位优势,以开放促发展,以加快建设“中心”药镇为契机,搭建市场平台,提升集镇功能,着力打造县内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基地为支撑的中药材市场体系。现已成为湖北、重庆、陕西周边地区成熟的中药材市场。二是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近年来,县政府积极引导当地药材经营户坚持外引内进,与河北亳州、河北安国、河南禹州、四川郫县等多家药材市场经销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第三,形成了一个私人的药材营销团队,如枫溪镇的张、、桃园乡的彭友树等,都是知名的药材经营者。二、我县中药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思想认识落后。一是群众怕赔钱,片面认为“药疯了”,“卖得好就是宝,卖得差就是不行”,不敢发展,而不是从市场信息方面辩证分析原因,比如品种对不对,产品的批量大小,质量标准等。都认为卖不出去就没有市场,干部瞎指挥。二是干部不敢报怨风,不敢组织发展,思想保守,认识不一。第三,不愿意拿好的田地和土地去种植,不愿意多投入。我们管理粗放,不抱太大希望。(2)种植环节技术含量低。一是资源品种多,主导产品少;二是基地规模小,产品批量小;三是科技投入跟不上,生产效益不明显。关键是人才和技术的缺乏。(三)产销流通渠道不畅。主要原因是市场信息不灵,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产销衔接不紧密,渠道单一,缺乏与国内大市场的长期紧密合作,制约企业。(四)加工中的主导作用不明显。目前,道地中药材除了姜黄加工企业的“龙头”外,基本没有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深度开发处于盲区。(5)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县财政困难,目前对药材产业没有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第三,竹溪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1,基本思路:坚持走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依托资源,面向市场,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强效益,建立稳定、安全、有效的中药材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盾叶薯蓣梯级系列,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集团;加快杜仲、黄连、天麻等传统道地中药材生产种植,狠抓加工流通,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中药材产业化。五年内建成三大药材生产基地。一是以枫溪、向坝、桃源为重点,建设面积2万亩的人工黄连种植基地,力争建成年收入3000万元的全省最大的人工黄连种植基地。二是以305省道沿线的现河、中峰、姜家岩、水平、巴龙为重点,建设稳定面积5万亩、年产鲜姜7.5万吨、综合收益4亿元的黄姜生产基地。三是建设板蓝根、丹参、玄参、冬花、天麻、薄荷、鱼腥草、杜仲等道地中药材基地8万亩,年收入6543.8+亿元。到2007年,全县中药材人工种植基地654.38+0.5万亩,年产值5.3亿元。2.基本措施:一是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从解决农民思想认识问题入手,通过示范引导,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抓好中药材重点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中药材种植专业乡镇,努力建设中药材经销商供应基地,制约企业药源基地。二是完善社会化、产业化运行机制。加强中药材产业化的宏观管理,做好引导、协调和组织调控,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营造宽松环境。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套方案、一套队伍、一套实施办法的思路,完善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提高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水平,促进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效益化、规模化。第三是建立多元化和私有化的融资体系。立足地缘优势,重点捆绑财政资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小额贷款等扶持资金,实施重点倾斜,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四是开辟外向型、现代化的销售渠道。着力培育内外市场,建设以枫溪为重点辐射鄂、渝、陕的区域性中药材专业集散地,与国内主要中药材市场对接合作,努力做好中药材销售工作,发展订单生产,通过销售和流通促进中药材生产健康发展。五是培养标准化、集团化的行业领袖。重点培育示范户、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基地发展与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深度开发竹溪黄姜、黄连等优势资源,发展起点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医药加工企业,倡导和鼓励企业设立基地,将基地建设与产品加工紧密结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加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