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二战是什么样的战争?主要有哪些战役?

编辑此段:第一次世界大战

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这是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由两个集团的帝国主义国家再次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萨拉热窝事件引发。这场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早在1879年,德国就与奥匈帝国结成了对抗俄国和法国的军事同盟,意大利也在1882年加入了这一同盟,从而形成了被称为“三国同盟”(协约国)的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俄罗斯和法国对此迅速做出回应。1891 ~ 1893年,俄法同盟成立,英国紧随其后,组成协约国。就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为了再次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965438+2004年6月28日,试图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者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带着妻子前往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这一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视塞尔维亚为霸权前哨的俄罗斯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和8月3日,德国分别向俄国和法国宣战,原因是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俄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经要求德国保持比利时的中立。被拒绝后,于8月4日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爆发的。战争前后,六大洲33个国家,6543.8+05亿人口(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战争期间动员了约7000万人参军。

三条战线

战后,欧洲大陆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一直延伸到瑞士边境,由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军队与德国作战;在东线,从北部的波罗的海到南部的罗马尼亚,俄罗斯军队与德国和奥地利作战;此外还有巴尔干前线,塞尔维亚军队在那里与奥地利军队作战。战争在陆地、空中、海上和海底同时进行,战场覆盖欧洲、亚洲、非洲、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欧洲尤其是法国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北海是海上主战场。主要交战国战略政策的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试图靠一两次总决战来决定胜负;基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战争第一年(1914),速决计划破产。在欧洲战场上,德军与英法联军打了“1914边境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的马恩河地区,遭到法军大规模进攻(史称“1914年马恩河战役”),德军退守艾纳河前线。65438+10月9、6月间,英法联军为了迂回对方侧翼,进入法国北部的德意志河,继续机动,直到到达海岸。(历史上称为“下海作战”)。到6月11,整个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今年由于土耳其参战,最近开辟了新的战场;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远东战场出现。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赫尔戈兰海战(165438+10月)和南大西洋的马岛海战(65438+2月)。1915年,由于预备役士兵和后勤保障出现严重问题,参战各国被迫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战争的焦点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东普鲁士冬季战役(1 ~ 2月)、喀尔巴阡山冬季战役(1 ~ 3月)、格利茨进攻战役(5月)相继在俄军和德军之间展开。俄军损失惨重,德军取得胜利,深入俄罗斯,但未能迫使俄军退出战争。10年9月至6月,整个东线也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5月,意大利从协约国转入协约国,在奥匈帝国东南部开辟了新的战区。5438年6月+10月,保加利亚加入盟军后,德奥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塞尔维亚。1916年,战事再次转向西线。德军对法军进行了“凡尔登战役”(2月~ 65438+2月),英法联军对德进行了“松木河战役”(6月~ 165438+10月)。东线的俄军西南军也对奥匈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西部进行了整个战争期间最大规模的海战。从这一年开始,盟军开始失去战略主动权。1917年,德国被迫在东、西线转入防御,同时在海上展开“无限制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法军在艾纳河地区对德实施了“内维尔攻势”(4-5月)。法军损失惨重,英军单独对德国发动连续进攻,稳住了法国。9月,德国发起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165438+10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联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在意大利方面,德奥联军进行了“卡波雷托战役”(10 ~ 11),迫使意军全线撤退。同年4月,当交战双方都陷入困境时,美国伺机加入同盟国。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在同盟帝国主义的推动下,也对德奥宣战。1918,盟军发起总攻,盟军崩溃。从7月到9月,西线的英法军队先后在德军防线上拉出三个突出部分。9月26日,盟军发起总攻。到6月11,协约国中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奥地利、匈牙利相继投降。165438+10月11,德国也被迫投降。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灾难深重

这场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期间,850多万人死伤,2000多万人受伤。交战双方的直接战争成本约为6543.8+0863亿美元。

意义

战争为革命创造了客观前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从1919到1920,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举行。中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在会上成为列强屠戮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企图迫使中国承认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从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战争暴露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战争期间,飞机、坦克、潜艇、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首次出现了集团军(军)战役。大战的经历对战后20年军事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体战、闪电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依靠坚固的战略工事取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这场大战经验的结果。著名战役:马恩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编辑这篇关于二战的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是一场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力最强的全球性战争。战争高峰期,世界上60%的国家参战,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五大洲。与此同时,交战双方还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展开了战斗。二战的交战方是由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组成的反法西斯联盟和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虽然中国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反意战争等反法西斯抵抗在1939年9月前就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是从1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带来的血腥杀戮和巨大破坏,早已体现在战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战争的结果是,法西斯主义这个人类社会的毒瘤被根除了。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战争的结果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直接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首次投入战争,并显示出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已经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到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二战对军事武器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雷达、喷气式战斗机、火箭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投入使用,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包括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的屠杀,日本对中国和朝鲜无数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对德国和日本平民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共造成9000万人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著名战役:不列颠之战、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战役、攻克柏林。

二战的时间和国家

1939.9.1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众所周知,二战中存在对立的两派: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阵线;以美、苏、英、中为代表的反法西斯阵线。参加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芬兰,前三个国家是这个阵线的核心。参加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宾、阿比。伊朗、哥伦比亚、利比里亚、法国、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委内瑞拉、乌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黎巴嫩。根据国际会议的协议,联合国的创始成员是所有加入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和地区。丹麦、阿根廷、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成为反法西斯阵线成员,是因为它们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另外还有三个国家宣战: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45年8月对日宣战,阿尔巴尼亚(法西斯傀儡政府)于19410年8月对英宣战,暹罗(今泰国)投降派政府于17年8月对英宣战。二战中,军队总伤亡人数超过5000万(苏联伤亡人数超过1000万),无辜平民伤亡人数高达9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