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傩戏的历史渊源

贵池民间有句话叫“无傩不建村”。清朝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家庭几乎都有傩活动。目前流行于贵池东部和南部的许多村庄,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镇。其活动只限于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的社会祭祀圈。反映古代农耕文化的特点。

傩,起源于原始社会对疫病的追逐,甲骨文中有神谕,在室内驱赶疫鬼。《论语·乡党》有“乡民傩”的记载。汉代宫前每年都要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着面具模仿十二种神兽,跳舞驱鬼外,还有小孩拿着鼓唱神歌。贵池的抗疫活动也称“傩”,沿袭了中原地区古老的傩文化传统。崇尚贵池地处江南,古为吴越荆楚之地,属于水稻产区。因此,贵池傩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史书并无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地方志最早对贵池地区的傩活动做了简要概述。和今天相比,记录的活动还是基本一样的。阿清郎隋《杏花村志》记载了梁昭明太子萧统(池人称为“地主”)八月十五日赴池州四乡傩队朝圣的活动。证明清代顺治以前,贵池每年秋季都要举行全国范围的朝觐“土主”,体现了春祈地、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从现存的仪式舞蹈、戏剧、音乐和民俗活动中研究贵池傩,是长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既有自然崇拜的原始内涵,又受到儒、道、佛的影响。在艺术上,古代文化的层次也清晰地展现出来,如汉代的彝舞、太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艺妓等。在戏剧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宋代的变文、词话、木偶、村落民歌、杂剧、南戏等对傩文化的影响。因此,贵池傩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