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历史教学与研究
图∣部分来自网络。
江南,水乡的魅力令人神往!
另一种不同于“江南”的中国意象美,是凄美清远的“潇湘”。
如果说江南的代表是水乡,那么潇湘的代表就是山水。
江南和潇湘,这两个由地理概念转化而来的美学意象,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并延续至今。
狭义的潇湘是指湘江上游,后来引申为湖南的代名词。
湖南在北宋以前属于“江南”,杜甫曾在长沙写过一句名句“是江南最好的风景,落花时会遇君。”
宋以后改道,“江南”开始东移。此时湖南属于“镜湖南路”和“镜湖北路”。
湖南受到了“江南”的冷落,“江南”二字离湖南越来越远,而湖南独特的文化气质——“潇湘”也从此显露出来。
与江南的美不同,潇湘代表的是一种冷峻深沉的境界。这个形象在湖南还在江南地区的时候就开始出现,真正成熟是在南宋。
“潇湘”的意象来自湖南最重要的河流湘江。
正是清澈深邃的湘江,赋予了潇湘独特的文化气质。
花大钱的时候,可以得到江山的帮助。不达潇湘,不可有诗。
——陆游
潇湘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历代众多作家,如司马迁、孟浩然、李白、杜甫、杨万里、陆游等。
或者提名无锡石雕;
或揽胜诗为岳庙;
或诗与酒在湖中歌唱;
湖南创作了大量具有潇湘意境的诗歌。
唐宋文人几乎没有不趁着潇湘风光而入诗的。其中,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最为典型。曾多次游览潇湘、洞庭。
楚留香儿,若想听姚的隐幽怨,就在这竹水月夜之时的湘江门前。?唐?刘禹锡
潇湘,何苦等闲归,水清苔两边。?唐?钱起
想象你一个人在潇湘月下,满怀惆怅的梦听长猿。?唐?王长龄
洞庭月色雨,想象如梦。?明?于谦
吟咏潇湘之风,从上面引用的诗句就可以看出来。
在这些诗中,“怨”、“伤”、“悲”随处可见。
潇湘对于情感的隐晦表达,成为了灵感的来源和欣赏的对象。
这些文士大多内心单纯细腻,志向忠厚,才华无能。
寄情山川,除智明遗。
《潇湘》承载了更多的审美和沉郁感,铺陈出浪漫感伤的基调。
“潇湘”作为一个极其丰富的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潇湘流域自然环境和文化土壤的范畴中。
“潇湘”这个词总有一种别样的美,带着淡淡的忧伤和忧伤。每次看完都觉得无比难过。这些都是诗人的潇湘情结。
独特的情结带来独特的文化。
文人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潇湘情结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心理和创作风格,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同时也促使潇湘形象成为“潇湘意象群”,这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意象群的形成极大地挖掘和丰富了潇湘的意蕴和审美内涵。
不仅文学、绘画、音乐长期受“潇湘”意象影响较大,响水流域更是中国山水画江南派的摇篮。
一般来说,潇湘之间,都是水纹石,岸边是树形。真正的化工是画家,我要在里面划船,不想学画画。
-青?黄芷君
欣赏山水画,或沉湎于“点点墨,淡淡诗意”,或沉湎于“云,烟,云缓缓升起”,或沉湎于“那一滴墨,那一场烟雨”
中国的山水画起源于潇湘。
苏东坡说:“诗是取之不尽的。它溢出到一本书里,变成了一幅画。当诗歌无法承载所要表达的情感时,人们就寻求用更直接的方式说话。
潇湘山水的作者,有的谦和狂放,借山水以明志;
有的小心翼翼地鞠躬,隔着山河诉说自己的感受;
有的还寄一线希望回到朝野,借山河聊以自慰;
有的清高出尘,最开悟的人是山水。
所以那洞庭潇湘八百里山水在胸,汇聚了许多情感的味道,孕育了一种不断被切割的浓烈潇湘情结。
潇湘画自然是和流放文化、贬谪文化、隐逸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而这三种文化都与在朝鲜为官的文士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士心中苦闷的由来是入仕的坎坷,释辞的方式之一是寄情山河。
在人生最坎坷的时候,往往是他们创作达到高潮的时期。
同时期出现的潇湘八景,是历代才子所追求的。
《平沙落雁》、《蒲元归帆》、《山城晴岚》、《江田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夜钟》、《渔村晚霞》的画风都趋于低沉忧郁。
它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潇湘地区的美丽景色。
但并不是单纯的写风景,而是通过写风景来表达作者对世界的不满和对山川的向往。
潇湘山水因其意象深邃而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书画同源,在书写的状态中融入情感的表达,山水与文人心中的意象融为一体,形成水墨。在水墨交融中,要塑造事物的形象,无论是山川流水,还是清溪飘逸的小溪,都自然出自笔下。
潇湘图的字面解释是描绘湖湘风光。
自然环境方面,湖湘大地贫瘠,多雨阴沉,云雾锁天。即使是候鸟也不会去那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流放和贬谪的首选。这样一个连候鸟都不想住的地方,自然是远离人群,远离政治。于是这片荒山野林就成了一些隐士保命的天堂。
在湖南的死水之地,风伴着湘妃的哭声,猿听着屈原的委屈,雨染着文士和路人的忧伤。太多的人生和历史的悲情,汇聚成一股清泉,在潇湘文化的水脉中徘徊。这样的传说和历史影响,结合自己的经历,怎么能不投入到文字、书画潇湘中呢?
编辑?莫奇
排版云光
-参考资料?部分摘录?-
潇湘情结的文化渊源和美学意蕴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潇湘情结
赵启斌。中国历代绘画欣赏。
晨光佩容。青年艺术欣赏手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