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六大古都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用安阳七大古都(殷野古都群)来讨论这个话题比较全面。

第一部分:古代都城为什么辉煌?

这是七个古都的分布:

Xi安部:今方圆25公里范围内,古都城市圈主要由西周的濠井、秦的咸阳、汉的长安、隋的大兴、唐的长安组成。

洛阳部:今方圆40公里以内,古都城市圈主要由西周的周城、东周的王城、东汉的洛阳、魏晋的洛阳、隋唐的洛阳组成。

殷叶家:今方圆50公里范围内,古都城市圈主要由战国的邯郸、商代的王城和曹魏、东晋、北朝的邺城组成。

宋代的两个都城:北宋的开封汴京和南宋的杭州临安。

北京部:明清时期辽宁、金中都、元大都、北京叠加的古都城遗址。

南京系:吴栋建业、南朝建康、南唐金陵、明代南京叠加的古城遗址。

中国首都城市的选址趋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公元前16世纪~公元10世纪,时期。

在西北轴时期,以西部和北部省会城市为代表的核心区域是关中板块和河北板块,西部板块的核心城市是安系。北方板块的核心城市是银叶系(北京还没有成为代表河北板块的核心城市)。河北板块关中板块中部,是耕地巨大、人口密集的华夏平原(今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上的中原板块。中原板块的核心城市洛阳,大致位于西北轴带上,以殷野部所依托的太行山和长安部所依托的秦岭为两翼,作为通往中东的门户,中原的西部咽喉,河北省的南部支点,是关中、河北、中原板块的交汇点。

第二阶段:公元10世纪至~公元12世纪,通过运河的沿海海路兴起后,都城从西北轴带转向南北轴带。

从唐末开始,一直固守隋唐大运河转运节点的开封汴梁,取代了随关中板块而地理衰落的洛阳,一时成为交通中心。在北宋弱军始终维持中国大平原和全国准统一的情况下,以南方为主的开封政权,也是依托黄河天险,面向北方的战略要地。这个过渡期很短,只有一个半世纪。到南宋时,金元和南宋的都城都迁到了南北轴线上的北京和杭州。

北宋以来一个半世纪对首都定位的另一个重大战略影响是著名的河北板块中部唐波防线的发展。在有崖的河北平原板块上,阴叶系南部属宋地,京系北部属辽地。在中部,马平川面对辽兵,所向披靡。北宋时,在河北平原中部,开辟了一条“退耕还林,平地挖沟”的停泊线,使浅水湖泊、湖泊、河流密布纵横交错(当时开凿了著名的白洋淀),被誉为北宋保卫辽国的“水长城”。实际上,北宋是以破坏河北平原中部的农业经济为代价,将河北的核心地区从传统的安阳-邺城-邯郸推进到辽、金、元继续经营的北京。

第三阶段:公元12世纪——公元21世纪,时期。

事实上,第一阶段的河北势力一直是争夺天下和中原的主要竞争对手。比如商朝与共主迅速扩张,秦末渔阳守边,项羽巨鹿决定局势。刘秀嫁给幽州豪强,向他们借兵,在鄄城登基。曹操取袁绍河北腹地,北移建邺城。东晋南北朝时期邺城政权一直很大。唐代安史之乱始于和硕三镇..河北板块一直是农兵重地,在北京诞生之前从未间断。当时河北板块的竞争方向是向南的内部竞争,所以核心城市在银叶地区。然而,随着运河通道和海上通道的逐渐成熟,河北板块的农业经济在北宋的塘泊防线发展后出现了分裂,东北少数民族的崛起以及与河北板块华夏大平原北顶点中原王朝的反复边疆博弈,促使河北板块第三阶段南北轴线上的核心城市向北推进至北京体系。

当元朝北方人口受到战争重创,纯南北向的京杭运河取代东西向的隋唐运河时,华夏大平原的南顶点是江南的农业经济高地和南方政治中心,成为长江、运河、大海的交汇点,使江淮板块的经济成为全国的制高点。因此,传统江淮板块的核心城市南京,其资本战略是内向型的,在北方经济几次被侵蚀的情况下,成为南方唯一的全国政治中心。但明初的荆之变,说明了一个南都定位的矛盾: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南京政府需要一个重兵集结的幽燕地区,而从权力安全的角度,以南京为中心,又不能让幽燕拥有超过自己的强大军事力量。以经济高地优势为首都的南方政权,面对力所不及的外部压力中心,是一条资本的死路:要么迁都,要么被迁都。对于前一种选择,朱元璋和朱标没有及时考虑清楚,所以朱迪及时放弃了后一种选择。好在是一家人,王朝不改。

在大一统的中国环境下,与南京同处内陆的洛阳也两次遭遇分封制问题,政权崩溃。而长安这个与北京同为外向抗压之都,同样面临着西汉中部封同姓王的问题,但外患压力加剧。这两类资本的特征差异可见一斑。

七大古都主要依靠四道屏障:

关中以东、洛阳以西的汉通防线,开封以北、洛阳银野以南的黄河防线,京南的唐波防线,南京以北的江淮防线。

由于周朝摆脱了城邦联盟制,文化成熟,疆域确实覆盖了整个中东部的华夏平原,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国都,也就是五大古都,或者算上杭州的六大古都,除了开封之外,一直没有脱离这个统一首都的板形胜利规律,也就是一直没有脱离三角形的华夏平原腹地及其北角、西角、南角。下面重点分析:

可能有人觉得关中不在中国的大平原上。以下以关中地形为特例,论述关中与华夏平原、长安与洛阳的关系。

关中是一个狭长的月牙形谷地,北有黄土高原,南有秦岭山脉,还有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冲积平原。关中腹地位于古黄土中,耕性好,适宜早期农具作业,水网温和密集。作为历代都城,基础设施完备,一直到公元10世纪都是北方的农业和经济高地。它三面高山环绕,只有东面的黄河天险、晋南的汾河平原、南通的河洛盆地和北面富饶的中原,也就是张亮所说的世界的背面,可进可退,而且有自己优良的腹地经济。关中地形在中国真的是个例外,就像大平原向西伸出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接插入中国的第二个地理阶梯,成就了关中四封锁的胜利,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密集的分布线之一——关中-豫西人口黄金带。可以说关中是平原西角向西的优质延伸,比大平原南角的南京和北角的北京的腹地还要长。那么,这个角上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代表首都。

洛阳虽然不在关中,但如果不看特殊地形的关中,洛阳正好处于大平原西角的顶点,也就是镶嵌在大平原西部的那把利剑的起点,就像这把利剑的刀柄。我们可以理解为,地处关中的Xi安,是大平原西角的西端,是西角的顶点。连接关中和中原的洛阳,是大平原西角的东端,也是从西角延伸到大平原的门户。这条人口带上的Xi和罗阳被拉伸在一起,形成一个比南角和北角的腹地更窄的西角。这也是为什么在宋代之前,都城总是在Xi和洛阳之间摇摆的原因之一,这两个城市实际上是同一战略位置上的代表性城市。

长安和洛阳,从城市本身的腹地来说,四面环山,防御优势很大。但正如张亮所说,关中的土地肥沃,平原面积比洛阳大。洛阳的优势在于争鹿后的平衡和交通的便利。是城防优越但要道易战的地方,所以很少是龙兴之地。但靠近大平原的洛阳,通常是关中曾是北京首都的城市,与长安互补最多。也是东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关中或河北势力为代表的北方统一政权,又恰好是迁都之地。洛阳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凭借自身的城防,以第三地理阶梯线以东的大平原为腹地,引领中原板块,还可以凭借关中剑柄之势,成为大观龙板块第一镇。

这是殷、Xi、洛阳、京、宁、宋的都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