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的历史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牯岭街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台湾省“总督府”的宿舍区,院落豪宅,街巷修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很快就遣返了,于是他们陆续整理自己的财物,就地摆摊,低价出售字画、古玩、书籍。日本人走后,市场就成型了。
台湾省国民党政府战败后,各种各样的人都成了旧书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于是,以牯岭街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厦门街、福州街、宁波西街等相邻街道。到处都有人开起了小店,卖过期的杂志、漫画、日历、用过的课本、杂书,甚至绝版书、线装书、手稿等等。在鼎盛时期,聚集了超过100名摊贩,“牯岭街”几乎成了旧书摊的代名词。街上有各种旧书摊。你可以从他们那里买书,只要你能想到他们。这是牯岭街的特色。牯岭街最繁荣的时期是从1966到1973。当香港书商买不到内地的旧书时,他们就到牯岭街去买,然后装在箱子里搬走。
像什么,抗战前大陆出版的文学作品、学术教科书、大学书籍,都是当时的热门物品。《长流》《文坛》《读者文摘》等文史哲类期刊,每次到货都被抢购一空。中国文革时期的研究报告,也是稀世珍宝。外国人看到了,二话不说马上就拿走了。
牯岭街命运的转折点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整治市容市貌,牯岭街旧书摊的老书店几乎全部搬进了八德路光华商场。这些年来,光华商场的老书店也一路没落,从鼎盛时期的七八十家,到现在的二十多家。
如今,牯岭街上的旧书店就像一条“断珠链”。有人说,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之眼,老书店就像城市的眉毛。存在的时候不重要。一旦它消失了,城市的面貌就显得空旷而冰冷。
关于牯岭街旧书店衰落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学者说:现在读书的风气和风气变了。信息来源多元化,人和书的关系不再那么深刻,也没有人那样读书了。
二手书市场上,一个发帖人问:“你是找二手书还是自己找?”对于老一辈的台北人来说,他们去牯岭街寻找书籍,但现在他们去牯岭街寻找他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