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礼堂建筑历史

清华礼堂是仿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建造的,是一座混合了罗马式和希腊式风格的古典柱廊式建筑。设计者是美国毛丹洋行的H. K. Murphy和R. H. Dana,早期的清华校园是根据19世纪美国典型的大学校园布局规划的。

观众席位于草坪的北端,平面呈十字形,南端为大厅,北端为舞台。观众席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穹顶,属于古罗马拜占庭风格。周围堆砌着巨大的三角形门楣,十字形坡顶映出最高点的铜穹。门前有四根白色大理石柱子。石柱高约两尺,约两人抱。立柱上有几个纵向凹槽,每个凹槽的交角处设计了一部分圆面。卷轴式柱头形似牛角,整体立柱设计规范、精致、充满活力,属于古希腊的爱奥尼亚风格。礼堂内有三扇青铜大门,汉白玉的门套上镶嵌着丰富精美的浮雕。白色的门廊与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方的圆拱有十几根粗细钢筋拼接而成的图案,为礼堂的古朴和庄重增添了活泼。每个主入口上方都有一扇大窗户。

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高高挂着两块牌匾:一块是“与国同庆生日快乐”,一块是“新人类”。“命与国同”指的是1911年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成立于清华。然而,中华民国的命运多舛。1949后,礼堂里的“命与国同”被撤下保存。“人文更新”的牌匾一直挂到了现在,每次礼堂装修都会重新粉刷。常用来赞美清华早期重人文轻技术的时代,鼓励所有学生提高人文社科水平。

在清华近代校史上,礼堂见证了许多反帝爱国运动在这里的酝酿、出发和胜利。1949之前,清华礼堂是青年学生支持* * *,被称为“礼堂派”的地方;另一派是“同党派”,指的是经常在同党内聚会,支持国民政府的青年学生群体。多年来,礼堂已经成为最辉煌的建筑之一。清华师生将其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

礼堂还承担着丰富师生文化活动的功能。自建成以来,电影在周末放映,学生可以免费买票观看。大多数原版电影都是西部片。1918前后,美国凶杀片(如《黑衣大盗》、《毒手大盗》)和色情片风靡一时,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和反对。学生们在《清华周刊》上发起了“改进清华电影”的讨论,并撰文痛斥“迎合观众低级趣味”的烂片,一度止住了放映美国电影的不良风气。从1949到1990,大礼堂仍然承担着电影放映的功能,学生会负责选片,电影组每周负责一两次电影放映。同时,各部门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北京各高校的重大演出也经常设在礼堂。礼堂对面的草坪,被认为是高校里民谣发生的地方。1990的学生穿着白色的衣服,在这里用吉他弹奏和唱歌。这首歌已经流传出清华,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199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回到学校,在清华大礼堂做形势报告。当时陪同的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何美英一语双关地说:当时我们觉得礼堂很大,现在看来还不够大。

2001清华大礼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