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滇缅公路简介)
滇缅公路,又称昆明至瑞丽公路、滇西320国道、昆明至万鼎公路、中美合作公路、抗日公路等这是一句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俗语。这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之躯构筑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上有15万民工和200名工程师,仅次于当时苏联援建的中苏公路。中苏公路上有20万工人和3000名工程师。
新中国成立后,滇缅公路国内段更名为昆万公路,1990改为320线。1994,320国道终点从万鼎延伸至瑞丽高捷大桥。昆明公路现在是国道主干线GZ65(上海-瑞丽)的最后一段。
根据1957的道路调查数据,滇缅公路上半径小于20米的弯道有近千个,有的弯道半径只有8米。纵坡大于9%的路段有500多个,部分路段大于18%;临时涵洞近千座,临时和半永久桥梁数百座;桥梁承载力低,有的桥梁只能承载8吨;整条路只能用21公里的沥青路面。从1959到1986,省交通厅投入养路费改造了10大坡度和羊老哨坡、坡度坡、天子庙坡、南天门坡、三台山坡等路段,总里程数公里。截止1984年底,公路里程缩短1000公里。
5月,1972,功果桥下游20多公里处,永保桥建成通车。
雍桥是滇缅公路永平至八角段改线后新建的一座桥梁。永桥通车后功果桥被拆除。长干桥成了支桥。
1974年6月,在汇通桥下游400米处,红旗桥建成通车。
禄丰县东湖村至一平浪的22公里公路,狭窄而陡峭,曾经是昆明至下关的‘瓶颈’路段。1979省经委、省交通厅决定将陆丰至一平浪废弃米轨铁路路基改建为公路,与原公路形成单向复线。1982,项目完成。
在重点路段改造的同时,负责滇缅公路养护的昆明、楚雄、大理、保山、芒市等地在公路层面开展了“五小”活动,即改小弯、降小坡、加快小路段路基、改建小涵洞、填补小路段路基缺口,不断改善滇缅公路行车条件。
65438至0986,昆明碧鸡关至安宁一级公路开工建设,拉开了云南高等级公路建设和滇缅公路大规模改建的序幕。9月23日,1989,碧安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云南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继碧安公路之后,滇缅公路改建捷报频传。
2月6日,1994,安(宁)至楚(雄)长二级公路建成通车。
1994 12.30大(关市)龙(山卡)三级公路通车。
在GZ65国道主干线的终点站瑞丽市,高捷大桥于1992+00年6月竣工。
1992至65438+2月至1997,德宏州连续打“三大战役”,芒市瑞丽路、芒市过境路、南天门路相继通车,使德宏州境内131公里滇缅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此后,龙陵县修建了龙陵至双坡垭口24公里的二级公路。
1998 7月18日,全长公里的楚(雄)至大(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为滇缅公路首段。
2002年9月29日,长166公里的大(里)保(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公路穿越横断山脉,滇西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2005年6月27日,全长100公里的安宁楚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滇西交通瓶颈已被打破。
2007年2月28日,昆明至安阳至南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08年9月8日,包(山)龙(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在澜沧江上,云南几千年的交通历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古老的虹桥到经历了抗战烽火的功果桥,再到永保桥,再到大保高速上的澜沧江大桥。
怒江上,70年代,汇通桥旁边,红旗桥建成通车。上世纪90年代,三座怒江大桥竣工。如今,在三地不远处,又一座更加雄伟的怒江大桥拔地而起,怒江成为了一条通途。
昆明到滇西的路经过改造更换,已经不是原来的滇缅公路了。但云南人很难摆脱滇缅公路的情结,一直习惯把通往滇西和缅甸的公路称为滇缅公路。
沐浴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春风,滇缅公路焕然一新。这条大通道从昆明到龙陵573公里,建了一条高速公路。今天的昆明(明)-瑞丽(丽)公路比滇缅公路刚通车时缩短了250多公里。滇缅公路建成后,从昆明开车到万鼎需要七八天。现在,坐车一天就能到达。
公路与缅甸中央铁路相连,直达缅甸前首都仰光港。
滇缅公路最初是为了运送国民党政府在国外购买、国际社会援助的战略物资。
随着日军入侵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建成后很快成为中国与外界唯一的运输通道。
这是滇西各族人民共同修建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到缅甸的公路。滇缅公路建设始于1938。该公路与缅甸中央铁路相连,直通缅甸前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最初是为了运输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和国际社会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入侵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很快成为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这是一段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滇西各族人民共同修建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滇缅公路,按今天中国云南省的行政区划,途经昆明、安宁、禄丰、楚雄、南华、祥云、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永平、保山、龙陵、芒市、瑞丽。
云南地形复杂,山川河流成为滇缅公路穿越的难题。滇缅公路穿越的主要河流有:塘朗川、吕雉、龙川江、漾濞江、澜沧江、怒江等。穿越的山脉有:点苍山、女山、高黎贡山等。
滇缅公路,穿越中国最艰苦的山区,穿越中国最快的河流,蜿蜒数千公里,是不折不扣的中华民族生存命脉。它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走廊,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的全部战备物资和大后方的经济补给。
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需要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需要的各种物资,搬到大后方的人们需要的无数基本消费品。简而言之,所有维持当时整个抗日战争所需的物资,中国无法生产的,都是通过这条生命线运到大后方的。
滇缅公路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以至于日军原本想正面击败中国军队,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但由于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对外通道,日军放弃了原定计划,转而从越南沿海、中国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给疲惫的中国军民一个喘息的机会。
李宗仁回忆录中有一段话,他认为国民政府开辟滇缅公路是一条可以进一步寻求的道路。他认为,如果占领了广州湾(今广东湛江,旧称法国殖民地),美军在太平洋的所有军需物资都可以通过广州湾运输,这样整个抗日战争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从形势分析,日军全部沿海岸线呈长蛇状排列。如果在缅甸打日军,那么在缅甸的日军就会收缩。李宗仁提出,广州湾在一条长蛇的中间,我就切断日军,在太平洋上接应美军的补给,这样整个抗日战争就容易很多,但他的方案没有被蒋介石接受。说实话,蒋介石是出于他自己的私心。他不是看不出这个策略很好,只是怕美军从广州湾运军援物资,从广西得利。因为广西靠近广州湾,得益于全副武装的广西,蒋介石不会乐意看到,所以蒋介石拒绝了这个方案。他用了50个师打通滇缅公路。
是的,这就是为什么盟军开辟了著名的驼峰航线。
1941年底,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轰炸了香港和仰光,随后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得大量援助物资无法运入中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美两国决定共同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以确保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事物资供应。于是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诞生了。
中国通过这条运输路线,将派往国外抗日的远征军士兵运送到印度,再从印度运回汽油、装备等战争物资。“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东经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路线全长500英里,地形海拔4500 ~ 5500米,最高海拔7000米。群峰起伏如骆驼背,故名“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世界大战航空运输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代价最高的一次惨烈的航空运输。“驼峰航线”经过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区原始森林、日占区;此外,这一带气候十分恶劣,气流强,气压低,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随时有坠毁撞山的危险。在三年的艰苦飞行中,华航* * *飞行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共84000多人次,* * *运输85万吨。仅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美国陆军10航空兵联队就损失了563架。在这条航线上,美军损失了1500多架飞机和近3000名优秀飞行员,损失率超过80%。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损失了48架飞机,牺牲了168名飞行员,损失率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