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平行说的延续——商周断代研究与“断代工程”批判
殷商的起源是先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笔者提出的“夏商周并行”体系中,传世文献中的商朝由盘庚移至殷,并分为两部分:上称唐朝,下称商朝。因此,要讨论所谓“唐”或“商”的起源,以及唐与商、唐与夏、夏与商、夏与周、商与周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弄清先秦历史的年代结构。在两篇文章《夏与商周平行论:从三星堆文明和竹书年表谈夏朝的年表体系》(以下简称《夏与商周平行论》)和《金沙文明解码:成都杨子姗坛和夏柒舞的传说》(以下简称《金沙文明解码》)中,作者简要介绍了自己关于夏分为三段的观点。在本文中,我们将谈谈商周的年代学,从而进一步明确夏商周的相对年代关系。1.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评。西周末年,内忧外患的周厉王试图通过改革恢复国力。最终由于方法不当,触动了赵氏集团的利益,引发了周与赵的对抗,形成了所谓的“国虞之乱”。周厉王被迫赶到首都,并于公元前841年在那里登上王位。周厉王做了很大努力,但是很难扭转局势。从此天官降,历史不记时,你也不会告诉新月。700多年后,周朝天官程博秀夫的后人司马迁撰写《史记》,编修《十二诸侯年谱》,从共和元年开始。这一年,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已知的最早的确切日期。在司马迁之后,如何恢复三朝乃至五帝的编年体系,成了两千年来许多中国史家的梦想。但这些努力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司马迁编撰的历史线性发展体系,前五帝相互关联,后三代相互攻讦。公元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启动,这一努力甚至达到了* * *。据有关资料显示,直接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达200人,涵盖历史、考古、天文历法、科技断代技术等学科。经过多年努力,专家组于2000年6月正式公布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报告1996-2000(简本)》正式出版。报告给出的夏商周年表为:夏商周断代项目成果报告1996-2000。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00年;前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该报告一出,就遭到了何炳棣、、戴维·s·尼维森、张福祥、刘·、等学者的强烈批评。这些批评可从吴锐等人编的《古史考证》第九卷和邵东方编的《竹书年谱研究》(2001-2013)中得到,故不引用。我们认为,与这些批评相比,工程专家组几乎不假思索地以《史记》的编年体系为标准来研究年代学,才是更重要的缺陷。上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邓光明曾说过,学历史要掌握四把钥匙:官制、历史地理、年表、书目。年代学研究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确定相关事件的具体年份,二是确定整个历史时期的年代框架。尤其是后者,是整个历史研究的基础。从工程专家组给出的报告来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年代学研究似乎只是侧重于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从而使整个研究工作看起来好像是在注释《史记》的年代学体系。根据史籍提供的概念,邓广明教授(1907-1998)画像从五帝一直传承到夏商周,按时间顺序呈线性发展结构。但正如作者在《一错两千年:三代史记批判》一文中所提到的,许多重要的先秦史料无法在《史记》的编年体系中得到解释,同时三星堆、新干、盘龙城、城阳青铜器等重要的青铜文化也无法在《史记》的体系中找到一席之地。基于此,笔者经过多年对三星堆的研究,提出了平行夏商周的历史编年体系。张广智教授还对夏商周的年代关系作出了重要的思考。他说:我认为我们过去对三代古代史看法的两个要素,现在需要从根本上修正。这两个要素,第一,强调三代的直承关系(《论语》:“殷因也...周是由于》),二是把三代一脉相承的文明发展看作是中国古代野蛮社会在一个个文明孤岛上的孤立发展(《孟子·公孙丑》:“夏后兴于殷周,地绝于千里之外”)。《史记》:“三代君王皆在河洛之间”)。由于最近的考古研究,我们重新审视新旧史料,让我觉得这两个要素是了解古史真相的一大障碍。张广智教授(1931-2001)基于这种认识,张广智教授提出了夏商周并行的观点。由于有些读者将作者的“夏商周并行”观点与张教授的观点错误地混淆了,我们有必要在此重温一下张教授的观点。张教授在《从夏商周考古看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一文中指出,夏商周之间的关系既是历代王朝的继承,同时也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华北的情况来看,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权力的消长。可以发现,虽然张广智教授将夏商周的国家关系由纵向调整为横向,但从朝代更替的角度来看,他遵循的是《史记》的编年框架,而作者“夏商周并行”的观点与《史记》的编年框架完全不同。竹简编年史对重建古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对断代工程的各种批评中,何炳棣、刘玉、张福祥等学者先后批评断代工程没有充分利用古代版本的《竹简年谱》。在西方,可靠的文献往往是研究古代历史年表的主要依据。作为金代出土的先秦官方史料,竹书编年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下面,我们就根据竹简纪年的记载和考古资料,对先秦三朝的相对年代框架做一个大概的探讨。二、西周年表的研究《竹简年表》说:“从吴王到幽王,是257年。王友被杀于公元前771年,由此可以推断武王尚可的年份为公元前1027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也承认这一年是与甲骨蚀估计日期最吻合的一年,但认为这一年与工程研究所的历史记录难以融合,无法与天文记录一致。于是工程专家组抛弃了这个观点,转而依据凌州哈奇用普通话周瑜所说的“昔吴王伐殷,老于鹌鹑火”,推算出吴王商务谈判日期为65438+65438+2004年10月20日。商周时期还没有“岁星年表”的编年方法(见张汝舟)。同为工程专家组成员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培宇先生批评说:“《国语》和《左传》中对岁星位置的描述与天象完全不符,不是观测记录,而是作者根据岁星12的日、周推算出来的。张福祥先生还指出,凌州鸠语中的天文信息是晚期伪史料,不是周初的原始观测记录,并得出结论,根据现有文献,古版竹书纪年记载的吴王、柯商人仍以公元前1027年最为可信。”事实上,《竹书年谱》中的记载也可以和《左传》、《孟子》中的记载形成互证,证明公元前1027年的学说确实是真的。公元前312年,孟子因在齐国追求仁政未果,准备回乡。在路上,他回答弟子的一个问题时说:“我从周来已有七百多年了。”(见《孟子·公孙丑》)前365,438+02年距前65,438+0027年为765,438+05年,与“700余年”的说法不谋而合。在《左传》中的三年(公元前606年),王预言:一个成功的国王将由天的命运来决定。周德虽然没落了,但命运不变。《左传》这本书记载了很多关于巫鬼的事情,经常根据人的话进行预言。书中任何可以应验的东西,其实都是作者知道的事实。自周成王以来,周宪王于三十世纪在位。当时六国为王,名存实亡(见陈、朱天广-洪、朱),而卒年是321年前,1027年前的707年,与“卜年七百年”之说不谋而合。三、传统的殷商年表观认为,殷商年表开始形成自己的唐朝,最后是吴王统治商朝。这个时代的范围以盘庚迁殷为标志,可以分为两部分。至于后期的时间范围,《竹简编年史》上说:“我从盘庚迁到殷,直到周灭,273年后,再未迁都。今天,安阳殷墟遗址被称为盘庚之都。以公元前1027年为基准,盘庚迁殷的年份为公元前1300年。这一年数与殷墟年代研究一致,也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盘庚迁殷年份一致。殷墟早期的时间范围也可以根据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得出。《史记·殷本纪》引《竹书纪年》曰:“唐灭夏,为二十九王所收,年四百九十六岁。”“从公元前1027年到公元前496年,就是公元前1522年,那么所谓殷商前期的时间范围就是从公元前1522年到公元前1300年。在这里,作者之所以要用“传统观点”、“所谓殷商早期”这样的定语,是因为从目前已经明确的考古材料来看,我们只能确认安阳殷墟属于可信的商文化,而所谓“殷商早期”并没有可靠的考古文化支撑。传世文献中的殷商始祖唐城,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下了“唐城”。在此基础上,作者将传统的殷商文化按时间顺序分为两个阶段,其中晚期文化称为商文化,早期文化称为。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从整个古代历史体系来看,唐政权和商政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从商人的角度看,唐人是商人家族的祖籍;从唐朝的角度来看,商氏是唐朝的一个分支,但不是唯一的后裔。从考古文化的角度来看,唐代商人的祖先和共工古氏族一样,都起源于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鼎盛时期可能已经北至山西南部。天下第一凤:石家河罗家白岭遗址出土的玉凤教授曾撰文称江汉地区至黄河以南的古文化为“夏”,认为唐克夏是古汉水的历史,但她也认为商族崛起于东北黑龙江流域。于是,在矛盾和难以妥协的情况下,她又提出殷人的玄鸟神话和成唐克夏事件是对南方文化的抄袭和篡改。其实只要把传统的殷商划分为唐、商两个部分,把唐朝放在江汉平原到晋南一带,把赵穆文化引入到唐、商的政权分析中,就可以解决上述矛盾(另文)。四、夏的年代框架在《论夏商周并行》和《解码金沙文明》两篇文章中,作者谈到了夏分为三段的观点。所谓“三段”,即第一段为黄帝之夏,其考古文化主要有齐家文化、世茂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而王度就是现在陕西神木的世茂遗址;其次是于霞联盟之夏,王度就是今天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又到了复兴的夏天,王度现在是成都的金沙遗址。详细讨论请参考相关文章,此处不再赘述。备受关注的二里头遗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殷商文化划分为唐、商两个朝代,过去所谓的“唐成夏克”(标志性事件是二里头文化的毁灭),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唐、夏关系。同时,我们已经提到,起源于良渚的禹文化在三星堆二期进入成都平原,这说明在先秦历史体系中,不仅有夏与商周并行的时期,也有夏与唐、禹并行的时期。这一新结论表明,虽然《史记》从五帝到先秦的编年框架存在重大缺陷,但其中使用的许多具体材料颇具历史意义。5.总结围绕着“夏商周并行”的历史体系。至今已发表《夏与商周的并行》、《解码金沙文明》、《夏末岷山地震与大禹治水》、《神鸟崇拜与空桑传说》、《三星堆文明是被遗忘的世界吗?论大禹治水与《山海经》的形成,发现夏朝与入三星堆:论甲骨卜辞中的西戎集团与江汉古氏族(连载,未完),从历史语言学上解开夏朝王室自称之谜(连载),从山西虞弘墓谈宝鸡鱼文化与岳氏西迁前后的氏族问题等。阅读这些文章,不难发现,“夏商周并行”的体系实际上否定的只是《史记》中先秦历史时期的框架,而不是全部先秦史料。而且,随着这样一种新体系的出现,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在史籍框架下难以得到合理解释的文献、考古资料、民族学资料,都可以重获新生。比如孔桑的传说,高密的传说,大禹治水的现实,龚宇的真实性,山海经的形成,昆古氏族与匈奴称兄道弟的奥秘,朱瓦街碑文的解读,宝鸡鱼国的解释等等。版权提示:本文作者已与* * * *骑士签约,未经作者顾世伟授权,不得转载。本文使用的图片大部分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你。参考文献: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删节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版。2.张广智:中国青铜时代,书店,1983版。3.张培宇:《论《左传》、《国语》天象志的史料价值》,《历史月刊》2009年第1期。4.张福祥:《灵州鸠语天文资料辨析》,《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5.郭景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