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1898年的政变?
光绪二十四年(1898,1898)八月,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1898年新政。
百日维新之初,执掌清朝军政大权的慈禧太后对维新派和皇党的改革暂时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原因如下:一、1894年甲午战争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的丧权辱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后党集团盲目避战议和,妥协投降,对战败和签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慈禧怕“外敌入侵急,人心激动”,不得不暂时政治撤退。第二,社会上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呼声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慈禧不得不稍微顺从一下舆论,以表明她有“改口”以“挽回时局”的意图。第三,慈禧太后作为清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从来没有站在顽固派一边。她的统治力量是建立在顽固派和洋务派相互牵制和制衡的基础上的,她并不反对洋务派的路线和政策。只要改革不属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畴,她是可以接受的。第四,她必须坚决镇压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她不能允许光绪皇帝推行改良派的路线和政策。所以从一开始,她就在为政变做准备,但她必须冷静,随时准备行动。5.光绪十五年,她宣布“重返政坛”。1898年春,光绪皇帝大胆向她要求权力:“如果太后还不给我办事的权利,我宁愿让出这个位置,也不愿做亡国之君。”她不能对这位一直“亲政府”、受维新派支持、受英美列强关注的年轻皇帝的废位,掉以轻心。在他没有明显出轨之前,她既不能善于废帝,也不能完全给他“权力”。所以,对于光绪的争权,她说:“让他去做吧,做不到我们就尽快谈。”她的对策是牢牢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大权,绝不允许光绪排斥自己的亲信,更不允许他在朝廷形成自己的小集团。为此,4月27日,维新变法的第四天,她胁迫光绪皇帝下了三个命令(见《为自己下的三个命令》)。28日,任后党崇礼步兵司令。五月初六,派后党骨干怀塔布管理圆明园官兵,坚决治理坚瑞营。就这样,慈禧除掉了光绪最宠信的大臣翁,掌控了高级官员的任免,而心腹荣禄控制了北洋三军和京畿重要地区,怀塔布和刚毅掌握了北京的军事指挥权和治安权。完成上述安排后,慈禧直到7月中旬也没有大动作。她住在颐和园,看着光绪皇帝颁布的新政诏令,冷眼看着皇帝、君主、改革者为改革新政所付出的焦虑和辛苦。当时从中央到地方,掌握实权军政的官员都是慈禧任命的,对新政的态度都是以慈禧的好恶为准。湖南巡抚陈宝桢是唯一认真处理新政的人,其他巡抚对新政的诏书都采取抵制的态度。虽然光绪皇帝曾经三令五申,严厉批评四次,但他不能去一个人,也不能惩罚一个人,因为光绪对巡抚无用,所以巡抚“鄙视之”。
慈禧和荣禄有一点讲得很准,就是随着新政的实施,会触动顽固派的阶级利益,激起他们对新政的仇恨。废除八股选士制度,让痴迷科举的封建士人失去“安身立命之业”;绿营的消灭,切断了贪官们平时坐在空位子上的“外快”;要求八旗“自食其力”、“学四民之功”,也剥夺了满清入关250年来习惯寄生生活的满族。这些改革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专制制度,但却处处影响着封建官僚的既得利益及其社会基础,引起了他们的拼命反抗。7月中旬,光绪皇帝在官制改革和人事任免上大胆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裁减冗员。7月14日颁布诏书,废除詹士府、总政治部、光禄寺、裂寺等闲置衙门,废除鄂、粤、滇三省巡抚(因这三省在一市)和东河巡抚等重叠机构。第二,七月十九日,礼部尚书怀塔布、徐瑛,将被封杀书写。当所有六个官员都被解雇时。第三,20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徐琳被任命为军机走京,参加新政。废了闲衙门,使那些多年吃素的官僚“失去了支持”,人事任免沉重打击了顽固派,改革派势力得到加强。特别是军机四大臣的任命,“诏令皆写,受军机大臣宠爱”,使顽固派忍无可忍,新旧党矛盾迅速激化。顽固的部长们一直在积极策划政变。白首被革职后,他的妻子去颐和园向慈禧哭诉。“自负盈亏”的圣旨颁布后,掌管皇室事务的内政大臣历山(?-1900)带领几十名下属官员“跪在西方面前”,哭诉新政对满清不利;后党建议怀塔布、杨崇义先后赴天津与荣禄密谋,伺机反攻;庆祝王子?段王在义(1856-1922)等人也一起哭了,要求慈禧太后把帘子挂起来,再听听政治。慈禧觉得有必要采取行动。尤其是7月底,光绪皇帝的几个举动,成为她发动政变的直接动因:一是请开宫议制。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之初就准备采纳康有为开制局的主张,但因顽固大臣的阻挠而未能实现。后来康有为提出了仿前朝的故事,开了一个厅,招募维新派当顾问,“聘天下政治家议制”,与制局的作用相同。7月28日,光绪皇帝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拟定了包括康、梁在内的顾问官名单。第二天,他去颐和园请示开馆事宜。如果能实现,就意味着改革派上台。慈禧大怒,怒斥道:“小子玩弄天下,老婆子死了。”第二,召见袁世凯。这是康有为围攻颐和园、劫持西太后的秘密军事政变计划中的重要一环。7月26日,康有为邀许知静、谭嗣同举荐袁世凯,“请破例”,增其力,“使其绝,助其镇永”。光绪皇帝对维新派的“阴谋”并不知情,但为了捍卫新政,防止顽固派,当天就发了一道诏书,让袁来北京见他。八月初一、初二两次召见,赏赐侍郎衔,并指示专修,暗示不受荣禄控制,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一举动引起了慈禧和后党集团的极大焦虑和怀疑,他们害怕光绪和维新派掌握了军权会危及自己的权力。第三,准备传唤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明治维新时期积极策划和实施改革政策。戊戌变法期间,他以个人旅游的名义来到中国。7月29日抵达北京。在慈禧、容闳等人眼里,康有为等读书人是不怕的。他们最担心的是改革派和外国势力的结合;最怕光绪在帝国主义的扶持下,从慈禧手中夺回执政权。后党集团知道,伊藤访华绝不是为了“旅游”。按照当时新闻界的分析,伊藤“与此行关系很大”,访华“相当有意义”。的确,伊藤来这里是为了了解中国的政治改革,企图影响中国的改革运动,使之符合日本侵略的利益。维新派推崇伊藤在明治维新时期的功绩,希望他能帮助中国策划新政。所以伊藤到北京后,康有为专程告诉他,光绪无权,慈禧受制,顽固保守的大臣阻挠变法。他要求伊藤在见慈禧时“说实话”,好让“太后回心转意”。很多维新派邀请天皇,聘请伊藤为新政顾问。同时,康有为还建议邀请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顾问,并请杨深秀、宋伯禄推荐伊藤博文、李提摩太。光绪帝接受建议,定于八月初五与伊藤博文会面,八月初八与提摩西·理查德会面,准备被聘为顾问。面对这种情况,后党集团极度恐惧,慈禧决定在光绪接收伊藤之前发动政变。
经过后党的精心策划,杨崇义第一次出击。杨崇义,本名辛博,江苏常熟人。光绪进士,授编审,任谏议监,与李鸿章是姻亲,被荣禄倚重,是后党中坚。光绪二十一年,攻强社,二十二年,承李鸿章旨意,散文。24年戊戌变法,往返京津,与荣禄密谋政变。八月初三,杨崇义密函慈禧,要求慈禧太后“即日训政”。秘密折叠主要说了三件事:第一,“今年春天要考试,公交车会很挤。康有为和他的兄弟康任光、梁启超将来京讲学,这将煽动世界人民的心...不知何故,而引御宫阙。”第二,他说“这两个月,改了法,把老纪开除了。借口说路已开,党徒已定位。”三说:“我得到东洋老朋友伊藤博文的风声,现在我在北京。我就用伊藤,专政的把柄,祖上流传的世界就交给别人了。”前两篇讲的是顽固派策划政变的基本原因;后一个讲的是慈禧政变的直接原因。杨哲只有400多字,却足以成为慈禧发动政变的依据。同一天,已故党魁荣禄出兵,准备发动慈禧政变。他一天发了三封电报,假装英国和俄罗斯在海参崴交战。英国军舰突然靠泊塘沽,将董福祥部队调往天津陈家沟,切断京津交通。被召到北京的袁世凯奉命“当日回防”(袁因要等初五“练兵”,无法当日回防)。至此,政变之弓已满,只等箭发。
在戊戌变法和新政的关键时刻,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为挽救新政而拼死拼活。7月29日,慈禧因开庙动怒后,光绪皇帝意识到形势危急。第二天,他召见杨锐,给他下了一道“密诏”,要他帮助徐琳、刘光第、谭嗣同等维新派“尽快筹商”。圣旨中有一句“我连自己的位置都保不住,何况别人”。八月初二,慈禧对光绪说,康有为“乱台谤君”,要“采取行动”。当天,光绪皇帝召见徐琳,授予他第二道“密诏”,使康有为迅速离京,脱离险境。原来,杨瑞接到第一份“密诏”后,怕自己不知如何是好,把“密诏”推迟了两天公布,这才把它传给了徐琳。第三天上午,徐琳将两份“密诏”交给康有为。康有为立即召集梁启超、谭嗣同、康等* * *商讨解救之法,并决定采取两种对策。首先,他要求帝国主义进行干预。康有为、洪榕、梁启超分别找过英美使节、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但都失败了。英美日帝国主义者试图支持光绪帝从后党手中夺取政权,进行符合其侵略利益的改革,以与支持慈禧的俄国抗衡。康有为等人还主张联络英美日控制俄国的外交政策。随着维新运动的发展,英、美、日帝国主义者发现帝国主义者和维新派都没有实力,认为维新派的改革“太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其实我是怕维新运动“让中国难看”,妨碍他们在中国的侵略利益,所以我称赞“太后是朝廷中唯一头脑清醒的人”,她的介入“有利于时局”,不想给维新派实际的帮助。二是利用袁世凯的军事力量发动武装政变,推翻慈禧太后。当天晚上,谭嗣同到了袁世凯在霍克基的住处,当面说袁是个勤王,要袁先在天津杀了荣禄,然后自己领兵进京,把颐和园围了一半,劫持了西太后。其中一半人镇守皇宫,保护光绪皇帝,“复权,清君侧,灭宫”。袁假装回答,只借口枪和子弹都在荣禄手上,一时没准备好。只能在光绪向慈禧提议9月天津阅兵时进行(慈禧4月27日上谕,定于9月赴天津阅兵),谭只好同意。他不知道政变之箭已在弦上。第四天,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宫,训斥光绪:“我养了你二十多年,却听信小人之言来求我?”光绪过了很久才说:“我不是故意的。”慈禧啐了一口:“笨蛋,如果今天没有我,明天会有你吗?”!"他下令将光绪软禁在南海元台汉元堂,并派太监严密监视,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作为百日维新的最高决策者,光绪皇帝的下狱意味着百日维新事实上的终结。所以八月初四是慈禧发动政变的日子(初三、初五、初六)。第五天,在慈禧的严密监视下,光绪终于处理了两件原定的政务。一个是传唤袁世凯“练兵”;二是传唤伊藤博文。农历六月初六,慈禧以光绪患病为辞呈,宣布赴朝进行第三次“政治训练”。同一天,康有为和他的弟弟康任光被以“结党营私、污言秽语、扰乱政治”的罪名下令逮捕。康有为按照光绪皇帝前一天颁布的密诏,离开北京南下,然后乘英国船逃往日本。袁世凯第五天训练结束后立即返回天津,直奔直隶,向荣禄汇报谭嗣同等人“杀禄古”的“阴谋”。荣禄很惊讶,但没有马上告诉慈禧,怕改革派的“阴谋”牵扯到光绪皇帝。一旦被揭开,光绪被废,很容易导致外来干涉,危及后党政权。所以,我琢磨了很久。直到杨崇义初六晚上从北京来到天津,报告说政变已经“从内部开始”,才计划结案。第二天,杨崇义转游戏。,报给慈禧。慈禧大怒,立即于初八上书光绪关于谋求围堵颐和园。光绪说他不知道。九月初九,慈禧下令逮捕谭嗣同、杨瑞、刘光第、徐琳和杨深秀。13日,5人连同最先被捕的康在京菜场被斩首,史称“戊戌六君子”。8月10日,梁启超乘日本船逃往日本。也有不少改革派和朝廷党务官员,或离职归李,或革职审问,或发配边疆。1898年的改革运动失败了。
慈禧太后训政后,请军务大臣讨论新法与旧法的利弊,以决定是否废新复古。新任军务大臣凯秀(?-1901)说“不废新法,学无名。”坚决的,你说新法都是康有为发明的。“今用新法,则智用,汉奸当道,而自古未有之。”慈禧于是决定恢复旧制度。自8月11日起,詹士甫等府衙陆续恢复,广东、湖北、云南三省巡抚也重新设立。阻止普通官员和普通人说事情;取消官方的《泰晤士报》,全国所有报纸停刊,各报主笔被捕;恢复学者的八股制度;停止经济专修课,恢复吴克的弓箭刀石试验等等。但一直实行的“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修兵、利源”等洋务,不应废除,而应“有效持有”。于是就有了光绪二十七年的所谓“清末新政”。
et.com:8090/xuezhu/tuqiang/content.jsp?编号= 592 & amppage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