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2200左右。

增城:汉代番禺县,后汉增城县所在地,昆仑山有宜人之誉。因此,该县位于广东省增城县东北五十里处。唐末迁到今本县东北十里九岗村,后迁到今。它属于广东省广州府。正因为如此,这里在民国初年属于广东粤海路,县城出产青荔枝,是荔枝中的极品。

东汉建安六年(201)设立增城建县。因南海县原为六县所辖,新设一县,增设一市,故名“增城”,1993年2月8日废止,“增城市”建立至今。

增城有着悠久的古文化历史。历史上,人民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许多官员和学者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佛骨被贬潮州刺史。途经增城时,他写了《苏寇赠侄孙项》两首诗,流传至今。在市民中,北宋学者程的作品代代相传。崔宇植,南宋学者、军事家、政治家,以诗著称,被誉为“粤词之祖”,著有《巨坡全集》。宋代学者陈大真于元大德八年(1304)所撰《南海志》,其残卷是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乾隆七年(1271)进士李小龙在白桦林石壁题诗一首,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首宋代原诗。明代学者詹若水是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诗人。他的遗产是30多卷《湛甘泉集》。明代学者胡,亦以教育著称,著有《湘江子集》。清乾隆时为进士詹祖贵,著有《李鸿山居诗》。赖吉喜,学者,著有《李托文集》。

公元前214年,秦时定居,广东的旧广州、邵州、潮州、惠州、肇庆、南雄等州,高州北部边界,广西的旧平乐州东部边界,梧州州州东南边界都位于此。番禺由郡治,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治,汉郡也设在这里。三国吴后,归广州统治,隋县废。复位后,唐废;找复辟,废了。宋称广州南海郡,元以后废。

秦汉时期,南海县南与周刚接壤(即新会、顺德、九江、西樵、鹤山、台山、开平)。

番禺是中国最古老的县之一。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由南海县管辖。以矾山、玉山命名。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胶州府迁至番禺,成为府、县、郡所在地。隋唐北宋合并南海郡。

南海县,秦朝至唐朝的行政区划名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

秦朝平定岭南后,建立了桂林、项峻和南海。南海县辖四县(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另六县(番禺、四会、博罗、龙川、丽江、揭阳)。县城位于番禺(今广州),现在的主要地区是广东、海南和广西东南部。

汉高祖丁原六年(公元前111),平定南越,将岭南三郡分为九郡(南海、苍梧、玉林、合浦、交趾、九镇、日南、朱雅、月儿),设立交趾刺史。南海县辖番禺县,辖番禺、苏中、博罗、龙川、四会、揭阳六县。

西汉元年(公元前8年),改何穗为胶州,南海县划归胶州。

孙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胶州分胶州、广州,南海郡划归广州,但不久即废,永安七年(公元264年)恢复广州。

隋开帝九年(公元589年),撤销南海郡,设立广州总政。仁寿元年(公元601)改为周帆,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南海郡废,归广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广州为南海郡。甘源元年(758),复置县,南海县改为广州。

番禺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立的古郡。番禺是南海县第一县,也是县治所在地。在秦朝之前,番禺和岭南地区有许多名称。《元和县志》]]《岭南道》注:“广州,春秋之地。”春秋时一般称为百越,战国时称为“阳岳”。《史记·南越列传》说:“秦已与天下合,略定阳岳,置桂林、南海、项峻。”张炎《阳岳》赌云:“扬州之南越也。”他还引用了《战国策》中的云:“吴起攻楚,得岳洋”。战国时期的“岳洋”一般包括两广湘赣四省。而交通不便、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岭南,并没有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秦朝时在岭南还叫“吕梁”,《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就拿吕梁地、桂林、项峻、南海来说吧”。《正义》注:“岭南人多山多地,性强,故称吕梁”。“阳岳”是一个古老的名字,地域很广;“吕梁”之名后,特指岭南。

“番禺”这个名字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水镜富水篇》注:“富水东不过番禺,山海经称本禹。”《山海经》载“本域东桂林八树”,郭璞注:“今番禺。”汉初的史料也多处提到“番禺”,或者也写成“番禺(角)”,即今天广州的番禺地区是当时岭南最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广东最早的地名。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涛、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晓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都督,并以县令身份在南海郡番禺郡建城。因地处矾山、玉山,故名番禺市(历史上称任小城,涵盖越秀区仓边路以西儿童公园(广州市南粤民族宫办事处旧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秦末,南海郡太守任孝病危,召见龙川郡太守赵佗,称番禺“危在南海”,“可以立国”,托赵佗以秦婷的命令为借口,代理南海郡太守。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天广州越秀山是南越王的名字。《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番禺也是大都会”,是当时中国九大都会之一。

汉高祖丁原六年(111),南岳被夷平,南岳被改划为9郡,番禺仍属南海郡管辖。后来,汉朝廷设立了13驻地监察机构,对各郡官员进行监察,其中位于广信郡(今广西梧州)的交趾部负责整顿岭南9郡。后来胶陀部改为交州,军政皆有,地方政权由郡县一级改为州、郡、县三级。番禺是胶州市南海县。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东吴孙权占领长江中下游后,向南扩张,略取胶州,任命卜志为胶州刺史。卜志东游番禺城,《水镜·朱》有记载:“登,登高望远,见海之浩瀚,见原国之殷富。都说‘四城岛良田,应是都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迁都番禺,筑城墙。“州从广信迁到番禺后,矾山北部被夷平,“拓城”得以恢复和扩大。吴五年(226),交州分交州、广州,故名广州,设番禺为国政。1700多年来,番禺大多是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

文帝十年(590年),南海郡废,番禺县改为南海郡,属广州总政管辖。仁寿元年(601),广州改为周帆。杨迪大业三年(607),改州为县,恢复南海郡,隶属扬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南海郡废,后迁广州,再迁番禺郡(长安三年,即公元703年,迁番禺郡),郡址在江南府(今广州、河南)。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岭南道,广州隶属岭南道。长安三年(703年),置岭南五府,归南海郡。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岭南分为东路和西路两路。岭南东路统治广州,西路统治永州(今南宁)。两广分东西,从此。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独立。917年八月,刘立(y m n)在番禺(广州)称帝,国号大岳,后改称汉,史称南汉,建立兴。王宓李星番禺。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南汉灭亡,王宓宫废弃,改为广南东区,广州府都督府所在地。次年撤销番禺县,并入南海县。至道三年(997),广南东区改为广南东路。祐三年(1051)恢复番禺县,县在城东设紫泥港(巷)。第六年(1170),主干道改为广东路广州府。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为祥龙府。番禺由政府统治。

元至元十七年(1280),祥龙府改为广东路、广州路。江西上栗。至元三十年,改为广东路。清元皇帝年间(1312),改名为广东路、广州路。番禺以道治,以道治。

洪武元年(1368),改广州府,广东道。两年,改为广东省广州府。1999年任广东省委书记。番禺由政府管辖,划归广州府。

清顺治四年(1647),设立两广总督。地方政府分为四级:省、道、地、郡。番禺隶属广东省广南的广州府、韶道,省、道、府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广州府废,番禺属广东粤海路。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南海郡,番禺为南海郡下首郡,南海郡治所。2000多年前,番禺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史记·货殖列传》曾称“番禺也是大都之一”,并将其列为中国九大大都之一。本来县的范围就很广,从汉代到清代,直接或间接地划分了珠三角和港澳的主要县市。历史上番禺多为一、二、三级地方政权所在地,地处广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清朝到民国初年,番禺和南海分两部分统治广州。

番禺县初,疆域辽阔。北隔环江与苏中(今清远)为邻,东至博罗(今博罗、惠阳),西至四会(今四会、鹤山),南至沿海陆地,面积相当于现在县城的十几倍。

从汉建安六年(201)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近1500年间,增城、东莞(东莞)、怀化、xi安、南海、从化、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相继脱离,龙门、花都进一步脱离这些郡。历史上番禺并入南海110年,三次成为南越、南汉、南明小国的都城,* * * 148年。从1686(清康熙二十五年)到1921,广州的版图基本保持了235年不变。以龚雪(今广州农学院)为中心,正北(花梨)至花县界48里,正南至顺德县界35里,正东至增城县界51.5里,正西至南海县界1.5里,东北至从化县界70.5里,东南至东关县界75里,西北2里,西南3里。东汉岭南第一位著名学者、诗人杨复,宋代著名学者李昂莹,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明末,黎遂球,诗书画三绝;屈大均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诗人,以诗韵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