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可能性:薛植之死
嵊州都督薛植,也是丞相那之子,擅战,不知鬼神。直奔州,回县城,去州二哨,拜见北京来的朋友。直入邮局,点了菜,朋友未吃先祭,直说:“这是什么菜?”一位朋友说:“佛经上说,旷野里有鬼,吃人的血肉,佛陀向它求助,使它不会杀他们,所以立此戒。还说先吃了,就长寿。”智曰:“众生虚空,何处有佛?什么是鬼?乡亲糊涂,愚人相似,智者不糊涂。公遮外行耳!”没多久,空气中响起一个声音:“雪芝,你疯了,你傻了!最好知道没有佛!知道总比有鬼好!如果你来找你麻烦,你将永远见不到你的妻子。你死在这里,你在说什么?”听到这里,我惊呆了。我赶紧下来又拜了一拜,感谢他说:“我对上帝的存在一无所知,所以上帝教导我。”他在空中说:“中午你的生命结束了,你就赶紧回去见你的妻子和孩子。不行,葬礼越来越多了!”惊恐之余,我和朋友赶到县城,稍作停留,直接进了大厅休息。所有的追随者都停了下来,突然他们径直走了。追随者有100多人,都是追随者。邮局职员进屋时已经死了。于是《邮报》报道了他的家。我先到家了,打电话给老婆道别,说:“我死在北邮了,现在是鬼了,怕面对不了,就暂时来了。”握着妻子的手,但说话很吃力,他又骑马出去了,死在了一次选举中。——《太平广记》与《学志》
嵊州太守薛植是丞相薛娜之子。善战,不敬鬼神。从县城回嵊州的路上,薛志在离嵊州有两个邮局的地方,遇到了一个北京的朋友来看望他。薛智邀请他到邮局,并要求邮递员厨师准备饭菜和饮料。菜上来后,朋友们没有动筷子,而是先做了牺牲。薛植说:“你为什么要牺牲这些饭?”朋友回答道:“佛经上说,‘旷野有鬼,只吃路人。佛陀会试图影响他们,让他们停止杀人。所以,我是这么做的,这也是农村习俗传下来的习惯。况且饭前拜佛可以延年益寿。”雪芝道:“你真可笑。佛祖在哪里?谁是鬼?只不过是庸人自扰,傻子跟着别人走,聪明人不会糊涂。你大概也是外行。”我说完不久,空中传来一个声音:“雪芝,你太狂妄,太傻了。你怎么知道没有佛?你怎么知道没有鬼?这样的言论会给你带来麻烦!这是你的埋葬地,而你,在你死之前,不能见你的妻子和孩子。为什么要胡乱说话?”薛智听了很震惊。他跪在地上道歉说:“我太笨了,不知道有上帝。请原谅我。”他在空中说:“你的生命将在中午结束。你应该赶快回去,也许能见到你的妻子和孩子。否则,你将葬身于此,成为一个孤魂野鬼。”雪芝听后非常害怕。他和朋友们一起骑车,奔向下一个邮局。薛在客厅休息,随行人员也休息了。突然,有人看见薛志从驿站走出来,100多人跟着他。驿站小吏忙进客房,薛智已死。驿站里的人到薛之家报告,发现薛之又回到了自己家。他向妻子告别:“我死在北方驿站,现在是个鬼。我恐怕不能亲自向你告别。”他握着妻子的手,一个劲儿地鼓励她,然后骑马出去,慢慢死去。
看来这个故事挺简单的。说唐朝的事情是因为不信鬼神而被举报,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所以一定是假的。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有些东西要仔细观察,却不一定。
"嵊州太守薛植,乃丞相那之子."
虽然《太平广记》出自北宋初年,但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引自中唐时期的文姬,其内容一直没有变化。《文姬》的作者牛肃,曾长期居住在长安。故事中的嵊州,就是今天神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古称。虽然有三人成虎的说法,但是一个故事或者传说,从Xi安到陕北,歪曲率不会太高吧?
但遗憾的是,唐朝从未设立“都督”一职。所以,这是编出来的?
咳咳,其实薛志真的有这个人。据《旧唐书·薛讷传》记载,薛植为薛讷次子,任随州刺史。那么薛讷是谁呢?唐朝名将薛就是“三箭定天山”中的“白袍少年”吧?薛讷就是这个薛的儿子。
乍一看还是没听说过。那是因为他的民间名字太有名了——薛丁山,那个“师从王奥老祖,下山救父”的薛丁山。当然,薛最终并没有被武则天斩首。相反,他得到了武曌的重任,并且老人活到72岁。所以,这个薛植是的次子,薛的孙子。
《旧唐书》中提到的随州在哪里?对,就是现在的绥德(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刺史的职位真正设立是在唐朝。《绥德直隶州志》记载“随州刺史薛植,照父如玄宗。”所以这个薛植是个货真价实的随州刺史。
现在薛智的背景清楚了。了解历史的人应该发现,薛植和《文姬》的作者牛肃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开元),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似乎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好战,不知鬼神。”
现在看来,这个故事的人物、官职、亲属关系、时代基本属实。
那么,有没有可能薛智喜欢杀不敬鬼神?
历史上,从薛到薛之三代,薛家一直驻守边疆。尤其是薛植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唐朝有名的军人。“饥猪肉,笑匈奴血”,就是那种经常征战杀过北狄兄的士兵。在这种军人家庭环境下长大,不信鬼神,喜好战争的性格特点也比较好理解。事实上,从薛到薛琮,五代都是唐朝的将军。
下面的故事稍微长一点。总结一下,雪芝和朋友吃饭,朋友在饭前献祭。但薛智并不相信鬼神,反而诅咒这样的言论,然后鬼神攻击他,导致薛智猝死。
故事的走向听起来很像古代鬼神的优秀故事吧?但是好像有什么莫名其妙的地方。
1.薛到随州只剩两站了。为什么他在知道自己快死了之后,没有赶去第一站休息?
2.崇拜之后,朋友的角色并没有出现。发现薛志死在邮局,是邮局的人通知了他的家人,而不是朋友。那么这位朋友去了哪里?
3.天空的声音是谁?如果是佛,那佛为什么要薛智死?如果是鬼,佛祖为什么不出面帮忙?毕竟薛智后来也低头认错了。
1.关于邮局
唐代驿站的发展超乎我们的想象。高适在《陈留县上元新驿站的故事》中写道“从京城第四级,十道开悟。道路列在亭子里,亭子其实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亭子不过三十里,故有上中下。”据估计,在唐代,每30英里就有一个邮局,这比高速公路服务站或当地邮局之间的距离要小得多。从敦煌到北庭都城的路上,诗人岑参也写道“一帖而过,帖骑如流星。”薛智从驿站到州政府办公室的路程只有60里。据考证古代的计量单位比今天的小,距离其实不到30公里。为什么半途而废?
马有可能需要休息。但根据国际现代马术协会费的马术耐力规则,“每匹马跑30-40公里必须休息半小时,同时兽医要对马匹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评估,兽医认证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比赛”。古代马的质量不如这些赛马是事实,但就算再差,一口气跑完30公里也不会累死。人类马拉松的距离是42公里。
所以薛智中途休息肯定是有原因的——只是身体状况不能再坚持了。
2.关于朋友
朋友没有提到匿名,所以无法考证。然而,作为故事的焦点,他不得不猜测。
作者能写出“直恐,与友人奔郡,稍作停留,直往堂上歇息”这样的细节描写,说明作者认为友人的作用很重要,值得详写,并不是说后期省略了友人的作用。那么后期《老友记》的消失可能是剧情是这么写的,甚至可能是事实如此。
应该有赏壶髓拜鬼神的习俗。现在老一辈出门前,也会弄点供品,祈求旅途愉快。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这个故事中朋友的问题在于,作为朋友,他们根本没有参与到整个救援过程中,也没有互相帮助做好善后工作,仿佛朋友的死与他们无关。这种行为,即使是现在,也不符合社会道德观念,更何况是在讲究孝、忠、义、仁、理、智、信的唐朝。作为朋友,这种反常行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们曾经有过敌人。第二,对方的死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但薛智和这个“朋友”是什么关系,不得而知。
换个角度,联想薛植的身份——地方大员,前丞相薛讷之子,其政治影响力可想而知,没有大仇大恨,没有利益纠葛,是不可能杀人的;联想到薛植所处的时代背景——开元盛世末期、安史之乱前后——正是唐朝腐败、任人唯亲的阶段。知道了这些,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薛智的猝死有所了解。
3.天堂的声音
很明显,在故事中,天空的声音代表了某种鬼神的声音,这是惩罚薛智的开始。我说过,如果天籁之音是佛,那么佛为什么要薛智死?如果鬼是邪恶的,佛祖为什么不出面帮忙?薛智知道自己的错误后,能立刻低头认错。况且,俗话说,知错能改就好。
如果真的是鬼。那为什么在《太平广记》其他“不敬鬼神被罚”的故事中,结局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不敬鬼神被罚的人,只要他能真心向佛忏悔,最后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比如萧瑜、王翰、薛都勋等故事。尤其是在《薛都勋》中,他刮掉了佛祖的金面具。就是因为他后来读了金刚经,佛的鬼神才不管他,不惩罚他。所以,在学之,我已“跪拜谢之:吾固,不知有神,神教我。”之后鬼佛坚持要薛直接死,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毕竟这种行为既不符合佛教的基本教义,也不利于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同时,故事的作者牛苏是佛教徒,不存在作者故意抹黑佛教的可能。
唯一说得通的——有人想要薛智死。
事实上,把天籁之音换成“人声”似乎可以解释:薛智是在忏悔的前提下突然死去的。也就是从一开始,事后策划的人就计划要杀薛智,不管薛智的立场和态度。而作者选择记录这样一个矛盾的故事,就是为了在佛家和鬼神的幌子下保留真相。
现在把这三个问题的解释联系起来:
薛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坚持骑车回家。他的朋友为了某种利益,做了对不起薛智的事。有些人要求薛智必须死。
如果还是听不懂,那就换个方式把故事再讲一遍:薛植,随州刺史,丞相薛讷之子;有一天,他在邮局遇到了一个前来吊唁的朋友,他们一起在邮局吃了饭。食物被人动了手脚,朋友在饭桌上和薛智聊天。聊天的内容很可能是政治上的事情。显然,薛智没有听朋友的意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这些饭。在发现自己中毒后,他的朋友可能坦白了一些真相,告诉薛智他根本坚持不了回去。但薛智还是试图骑回去,朋友们也跟着以防万一,直到薛智在中途站中毒身亡。驿站的官员跑去通知薛智的家人,他的朋友不见了。
这样说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释了。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文献中对薛志的记载很少。就连薛植工作过的随州,在后来的《绥德直隶州志》中也只记载了薛植的工作,但他的前任和继任者却有详细得多的资料,这不得不令人怀疑。
所有神奇的故事,到最后,都不是空穴来风。同样,一些离奇的死有鬼的故事,也可以为了某种目的被篡改或做成传说,被人们流传。那么,我说的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