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庚子年一定会有乱?

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半年来,人们经历了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除了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还见证了非洲的蝗灾,澳洲的火灾,奥运会的延期,美股的四次熔断,世界经济在疫情的阴影下严重衰退。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众心理,加剧了社会焦虑,也唤起了人们对历史上与庚子年相关的回忆。

比如清朝光庚子年(1840)的鸦片战争,清朝光绪庚子年(1900)的庚子事变以及五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即1960。于是关于“庚子之灾”的言论在网上广为流传。

但是,历史上的庚子年真的那么惨吗?

如果从1840往前追溯两年,即1780(清乾隆四十五年)和1720(清康熙五十九年),那是在“康熙盛世”,没有“大灾”、“大疫”。

回头看,1660是清顺治十七年,1600是明万历二十八年,没有发生国难。

那么,“庚子之灾”的预言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就需要先了解我国的古代年表。在公元纪年引入现代之前,中国古人习惯以干支历为一个周期,庚子历在其中排第37位,其中庚为十天干之一,子为十二地支之一。

此外,“干支”的概念也与五行相结合,用于预测吉凶、预知未来等。在当时,“干支”的概念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月份是不同的,但它没有吉凶的含义,它类似于流传至今的“黄历”,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用枝杈纪年的方式始于西汉。东汉以后,干支年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基于这些理论,产生了一批预测干部和干部命运的民间书籍。

比如相传是唐代袁天罡、李所写的《推背图》,其中说庚子年有预言:“汉水浩瀚,不统;南北不分,和而不同。”宋曰:“水清而竭,必至八月。海中无王,半凶半吉。”表现出“半凶半吉”的形象,明清时期金圣叹在这里评价说:“元首虽然出现了,一时不容易治好,但也是一塌糊涂。”指出庚子年可能有不祥之兆。

明代万敏英《三死会》说“庚金生于昔,死于子”,指出庚金向“子”发展的状态趋于下降,即所谓“金沉于底”。

《地母书》成书于清代,从农耕角度直言“庚子”会有大灾,其云曰“庚子年,人骤死。春夏水淹,秋冬饿。”描绘了农桑被弃,到处挨饿的悲惨景象。这些都成为“庚子大坎”这一说法的某种历史渊源。

除了以上预测,我们还可以看到“义和团无灾”的说法。《武易慧说》出版于清朝乾隆年间,被认为是中国期刊出版物的雏形。其中包括唐撰写的《三年肯定气候和谐流行论》一文。本文认为疫疾“发生于阳年”(指树干、树枝中午充满甲、丙、庚、子阴之年),但庚子、、庚寅、庚戌

无论是“义和团多灾多难”还是“义和团无灾多难”,其实都反映了我们传统社会中民众的认识。预言的饥荒和军事灾难是当时人们最害怕的场景,而预言的广泛传播反映了人们为了及时避免生存而希望掌握可能发生灾难的信息。也是对古代统治者的一种警惕和警示,意在督促其及时关注民生,安抚百姓。

「庚子」包含哪些集体记忆?

1900年是义和团运动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导致中国空前灾难,被列强瓜分。9.8亿两白银的“庚子赔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庚子”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标志性历史符号,并影响至今。

相比较而言,同样是庚子年的1840也是极其重要的。这一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因为林则徐的“虎门灭鸦片”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用“鸦片战争”、“鸦片战争”、“鸦片麻烦”等表述来强调战争的诱因,而没有与时局进行特别的联想。

1960庚子年更是如此。新中国实行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彻底退出官方话语体系。所以在提到“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时,并没有使用“义和团”这种表述。

在近代各种形式的历史叙述中,“庚子”成为1900前后一系列事件的总称,也与“国难”、“赔款”等名词合称。

尤其是在中国当代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教学中,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等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庚子1900年前后,这无疑强化了与“庚子”相关的痛苦历史记忆。

以上种种都促使中国人对“庚子”形成了象征性的联想,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关于“庚子年”的集体记忆。2020年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洪涝灾害来袭,“庚子”和“灾”再次相遇,自然勾起了人们对庚子年的痛苦回忆。

追根溯源,1840、1900、1960等年代的历史记忆又被挖掘出来,“义和团之祸”的理论又被提出来了,这其实是某种焦虑和不安的集中反映。

那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的理解「庚子预言」?

“庚子”作为干支年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被赋予了各种相关的民俗和习俗。

当代中国人对“庚子”和“庚子年”有双重印象。一方面,民间根据中国传统五行学说推断出“庚子大坎”之说;另一方面,则是被近代史教育后屈辱的历史记忆。此外,“子”是十二地支之首,“子鼠”是众所周知的十二生肖之首,象征着新一轮更替的开始,所以今年发生的事件似乎更受关注。

“义和团之祸”的讨论甚至源于2008年(戊子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的精神焦虑、不安和迷茫。

客观地说,由“庚子”引发的一系列讨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对此我们应该持有理性的认识。

就传统社会的“庚子预言”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促使人们保持清醒和理性,勇于、自强、勇敢。各种自然灾害的存在、发展和消退也是一些客观规律的反映。面对这些艰难困苦,我们能做的只有勇敢面对,积极应对,有效防范,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