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对欧洲酒文化有什么影响?
葡萄酒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对酒的传说、酿酒技术、饮酒习俗和礼仪、品酒和酒具的选择都非常重视,从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酒文化。随着中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海上丝绸之路建立并不断拓展。唐宋以来,中国与东南亚、西亚一些国家开展了贸易,也与欧洲一些国家开展了陶瓷、茶叶、丝绸等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带来了文化交流。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公元15世纪后,景德镇成为中国制瓷中心。这里的瓷器因款式丰富、质地坚硬、外表光滑、造型美观而深受人们喜爱,并具有吸水率低、易清洗、密封性好、易保存、耐酸、耐碱、耐高温等诸多优点,是制作餐饮用具的最佳选择。
无论酒在哪里,它的发明都充满了神秘。以欧洲为例,古希腊人认为,酒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带给世界的,酒与善和美、爱和快乐息息相关。而基督教文化则根据《圣经》说,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向门徒宣布葡萄酒是他的血液,这让红酒有一种得救的感觉,神圣不可侵犯。从产地的选择到葡萄的种植采摘,从葡萄酒的酿造到陈酿的储存,欧洲人都有严格的标准,他们对葡萄酒的品尝自然也会很有讲究。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瓷器由于交通不便,往往通过西亚的阿拉伯国家运往欧洲,数量极其有限。此外,当时欧洲人对瓷器知之甚少。他们不仅将瓷器视为稀世珍宝,一旦拥有,身份便暴露无遗,因此成交价非常昂贵,甚至超过黄金。而且他们还赋予了它超自然的魔力,认为用它做餐具可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辟邪防病毒的效果。
可想而知,当时的欧洲人用瓷餐具吃喝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只有具备这样条件的人,在当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对于普通大众甚至一些上流贵族来说,这只是一种奢望。即使是有这个条件的贵族,当时也未必愿意这么做,因为当时的欧洲瓷器太贵了。
15年底到16年初,欧洲探险家终于打通了东亚的海上航线,开启了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和欧洲国家直接贸易的新时代。16世纪,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几乎被葡萄牙和西班牙垄断。到16世纪后期,仅西班牙每年就有近30艘商船,数百万计的中国瓷器、茶叶、丝绸和手工艺品通过直航或中转运往欧洲,逐渐缓解了中国瓷器一度在欧洲十分紧俏的局面。即便如此,1607年,法国王子曾经用瓷碗喝过肉汤,会被记载在史料中,被认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当时瓷器在欧洲的稀有程度可想而知。
16-17世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让欧洲人艳羡不已却一时无法复制成功。如果欧洲国家想得到精美的瓷器,他们主要通过海路从中国购买。为了扩大瓷器在欧洲的市场,中国根据欧洲商人提出的要求和他们提供的其他材料的图纸或样品,一直在开发和生产适合欧洲人的瓷器,包括餐具中的酒器。到欧洲17世纪末,中国瓷器基本普及,许多平民家庭开始有条件地用中国瓷器代替祖先使用的陶器或木制餐具,使盛放食物的器皿更卫生,食物消费更有保障,从而使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演变。
从荷兰东印度公司1608发给景德镇的一份瓷器订单可以看出,除了订货?大玻璃杯?500块(可能是马克杯,有待考证),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订单?酒壶?然后呢。手付和小酒壶?每个500[4];1635,同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下瓷器订单,除了订货?一种新的平底壶和酒壶?外面735,还有什么?小杯?13025,以及其他可能完全属于酒套的品种。一次只有一家公司订购?小杯?13025,而且这个品种占总订单的近十分之一。
数量如此剧增,订单比例如此之大的原因,只能用欧洲市场的需求来解释,因为这些都是定制瓷器,而这种需求恰恰证明了中国瓷器已经成为欧洲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小杯?是不是不适合喝啤酒,因为欧洲人喝啤酒一般都是大啤酒杯,而且大多是马克杯,所以这个?小杯?它很可能被用来品尝葡萄酒或饮用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和其他酒精饮料。
笔者在收集整理15-18世纪中欧贸易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丹麦、瑞典等国都派船来华进行商务活动。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五月,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上书,催促其在亚洲的办公人员科恩购买一批中国制造的瓷杯、瓷碟、瓷碟,尽快运往欧洲。清单中急需的只有61500件。明朝三年(1623),荷兰商船?莫里图?返回欧洲的运费清单中有63931件中国瓷器。
虽然清朝初期的海禁对中国瓷器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清朝政局的日益稳定,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初向欧洲运送了近3000万件中国瓷器,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雍正六年(1728)至雍正十二年(1734)的七年间售出了近450件。
保守估计,从17到18世纪的200年间,每个世纪销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超过1亿件,可见数量之大。从现存的15-18世纪中国瓷器出口欧洲的目录和清单来看,餐具的比例在70%以上,可见中国瓷器对欧洲餐饮文化的影响之大。酒具属于用餐用具。在中国瓷器出口欧洲这么大的体量中,很难确定瓷酒器的比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量不能太少。
全世界的酒文化都讲究喝酒。以欧洲的葡萄酒饮用为例。因为他们对酒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喜好,为了表示对酒的尊重,喝酒时也有一套规矩。比如喝的顺序,一般是先喝白酒,再喝红酒;第一个产品比较轻,第二个产品比较厚;先喝年份短的,再喝年份长的。
如果是随餐配酒,那么按照配酒顺序,一般有开胃酒、主菜酒、餐后酒、餐后酒。再比如,在酒杯的选择上,喝不同的酒需要不同的酒杯,喝葡萄酒一般用玻璃酒杯,喝白兰地需要白酒杯,喝潘趣酒还有另外一套比较完整的礼仪和专用的酒具。相对来说,对喝啤酒的强调相对较少。
众所周知,喝酒离不开酒具,所以酒具在酒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一些研究欧洲酒文化的文章中,酒具对欧洲酒文化的影响是比较狭窄的。比如葡萄酒一定是高脚杯,啤酒基本是平底杯的马克杯。或许是由于缺乏大量可靠的实证数据,迄今为止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能够借鉴的成果也有限。在讨论中国瓷器对欧洲酒文化的影响时,他们要么含糊其辞,要么干脆避而不谈。
其实中国瓷器对欧洲酒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梳理15-18世纪中国瓷器销往欧洲的目录和订单中,笔者多次发现有?啤酒杯?的话。在欧洲博物馆的珍品中不难找到?啤酒杯?如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有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欧式托比杯(啤酒杯图1)和美人鱼白瓷酒杯。可以肯定地说,自从中国瓷器传入欧洲,欧洲人就开始用瓷杯喝啤酒,并逐渐流行起来,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习俗。
说到为什么欧洲人喝酒一定要用高脚杯,人们基本上认为原因是欧洲人喝酒。产品?而不是。喝酒吗?。这个呢?产品?除了对葡萄酒的热爱和尊重,享受葡萄酒的感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既要观其色,尝其味,赏其韵。没有透明的玻璃杯,你无法欣赏葡萄酒的颜色,而非高脚杯可能会因为手温的影响而改变葡萄酒的味道,颜色和味道不纯必然会大大降低葡萄酒欣赏的意义[7]。这个说法应该是挺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把这个观点放在15-18世纪的欧洲社会背景下,我觉得可能有些偏颇。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欧洲人很重视?产品?葡萄酒也很注重瓷器。15-18世纪,欧洲人不仅赋予中国瓷器超自然的魔力,还通过拥有中国瓷器来标榜自己的身份。浪漫、开放、进取、充满冒险精神的欧洲人怎能不眷恋这样珍贵的东西?
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用瓷器酒杯品酒,不是比法国王子用瓷碗喝肉汤更让人羡慕和浪漫吗?据《中国明清瓷器目录》记载,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瓷器制酒已经形成系列,有适合饮用烈酒的小巧精致的高脚杯,有适合品酒的大开口容量的平口玻璃杯,有比适合饮用啤酒的平口玻璃杯容量更大的马克杯,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去过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瑞士等国家的朋友说,这些地方的酒吧、餐厅大多都是玻璃、瓷器、高脚、平底。虽然喝不同的酒用不同的玻璃杯,但毫无疑问,瓷杯已经被欧洲人接受了。
其次,在欧洲人还不能独立生产瓷器的15-18世纪,没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中国瓷器是不可能大量进入欧洲的。起初因为来之不易,只有朝廷和皇室才有条件享用。这种稀世珍宝,高品位享受,自然会被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羡慕。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只要满足条件,优雅和时尚往往是有效的。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旦普通大众也有机会拥有中国瓷器,他们就很容易跟风,形成风气。事实也是如此。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各国采购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海运能力的提高导致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享用中国瓷器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中产阶级开始有条件拥有,普通人得到中国瓷器也就成为了可能。18世纪后期,中国瓷器餐具逐渐取代欧洲的木、竹、陶甚至金银餐具,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进化了包括酒文化在内的人们的餐饮文明。
根据上述文献对销往欧洲瓷器数量的保守估计,平均每年按比例换算的酒具数量至少在10万件以上。瓷器虽然易碎,但只要小心,还是很耐用的。当时的人们是不可能随便使用中国瓷器酒具的,逐年积累的数量必然是巨大的。尽管如此,平均每年都需要购买大量的酒具。怎么可能不是当时欧洲人的饮酒需求造成的,怎么可能不对当时当地的酒文化包括酒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人们说起欧洲品酒用的酒杯,好像只有玻璃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有失偏颇。
谈到中国瓷器对欧洲饮食文化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潘趣酒和特制潘趣酒碗在欧洲的流行。潘趣酒起源于英国殖民地印度。本来是含果汁饮料的总称,分为含酒精和不含酒精两类。17世纪初由英国东印度的商船带到英国,逐渐在欧洲传播。
打卡?来自印度方言,应该是?5?“潘趣酒”的谐音叫潘趣酒,是因为这类饮料的初始配制一般要用到五种材料。1632开始出现在英语文学中?打卡?一个字,系?打卡?的音译。印度的不含酒精的潘趣酒主要是用糖、果汁、茶叶等原料制成,而含酒精的潘趣酒则是用葡萄酒配料制成。欧洲人以葡萄酒或朗姆酒为基酒酿造潘趣酒,所以大多含有酒精。有意思的是,在潘趣酒在欧洲传播的同时,中国瓷器也逐渐在欧洲普及,欧洲人直接将这种新奇的异域饮品与他们心目中极其珍贵的中国瓷器结合起来。可见这种饮品的鉴赏似乎足够浪漫,更容易培养激情。
他们甚至认为中国制造的潘趣酒碗必须用来酿造潘趣酒,否则就不正宗,难以品尝,这就使得中国制造的潘趣酒碗在17世纪的欧洲酒文化建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今天,欧洲有几十种潘趣酒,包括所谓的蒙奇潘趣酒、水果潘趣酒、种植园主潘趣酒和红葡萄酒潘趣酒。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配方,欧洲人将其归为鸡尾酒的一个分支,是鸡尾酒会或朋友聚会上出现的常见饮品。
潘趣酒的配方也不再局限于五种材料,制作方法也是有的冰,有的加热,有的果汁,有的鲜果,真的是五花八门。
当时,中国为满足欧洲调酒需求而定制的潘趣酒碗通常为敞口、深腹、曲壁、圆足,直径从25至60厘米不等。大潘趣酒碗多用于调酒,然后装在小碗里,供一人饮用或多人享用。不同于喝酒时看色赏韵的情调,很多人一次性喝在一起,互相讲故事,互相祝福。这种场景只有在普通家庭成员聚会或者朋友来访时才会出现,一种无形的礼仪氛围开始浮现。
17世纪中后期,潘趣酒碗在欧洲普通家庭中已逐渐承担起洗礼盆的功能。长辈们把调制好的潘趣酒放在潘趣碗里分发给晚辈,表达对晚辈的尊严和善意。一家之主通过向家人或亲友分发大碗装的潘趣酒,表达对家人的祝福和对亲友的款待。
这种表达亲情的方式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在宗教盛行的欧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以至于连牧师和传教士都对宾治碗有所崇敬,而普通人的价值取向则更倾向于其喜庆吉祥的内涵。18-19世纪,潘趣酒碗在欧洲人当中非常流行,几乎家家都有。有的家庭把它放在客厅作为摆设,祈求平安幸福;一些人把它作为贵重的礼物送给他们所爱的人和新婚夫妇,以表达他们的感情和祝愿。
出于对潘趣酒碗的尊重和喜爱,潘趣酒碗的装饰也受到了重视。有些潘趣酒碗画的是希腊神话故事,比如?巴黎的审判?它是18世纪出现在潘趣酒碗上的图片之一。文艺复兴后,希腊神话人物帕里斯受宙斯之命统治最美女神的故事在欧洲广为流传,许多欧洲画家相继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画作。?
巴黎的审判?故事歌颂了正义的判决和对真善美的肯定与追求。此外,帕里斯传奇的一生和人类最美男人的美誉也让相关故事成为欧洲人的热门话题,包括帕里斯与厄尼和海伦的悲伤爱情故事。这个主题的图片出现在中国生产的潘趣酒碗上,显然是应欧洲商人的要求定制的。画出这个故事的潘趣碗现在被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收藏,包括广州博物馆,可见当时的产量也不算少。
名瓷名画名酒,赏心悦目。怎么能不大大增加饮酒者的口味?毫无疑问,这种情操的培养和心灵的愉悦属于酒文化的范畴;美国迪美博物馆的一幅画?广州十三行?现场的拳碗在碗上画出了清朝的对外贸易场景,为后人留下了关于对外贸易研究的珍贵史料,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对外陶瓷贸易?清明上河图?。
广州十三行?成立于清朝康熙年间,是经朝廷许可从事对外贸易的专业商号。它曾是清朝乾隆年间唯一一家具有外贸资格的商号。当时中国通过合法渠道直销欧洲瓷器,由十三家公司经营,从广州发货。广州走海路去欧洲国家路途远,风险大,非常辛苦。欧洲商人和商船水手是对的?广州十三行?不难理解你有特殊的感情。威尔。广州十三行?场景画在潘趣酒碗上,人们可以自己看到事物和感受,朋友可以聚在一起增加交谈,家人可以通过喝酒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酒文化有了新的内容。
Punch Bowl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酒具,但随着其延伸功能的拓展,在文化层面有了更多的内涵。它不仅丰富了欧洲酒文化的内容,也必然会对欧洲酒文化的建设乃至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活陶瓷的艺术化和生活陶瓷的艺术化被普遍认为是现代陶瓷工业发展的出路。事实上,这种现象至少在中国明清时期的陶瓷生产中已经出现。潘趣酒碗里有什么?巴黎的审判,广州十三行?这种经典图片的装饰,很能说明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精致的色彩故事只有在瓷酒具上才能实现,其他任何酒具都很难做到如此完美。
酒具上的陶瓷艺术也可以在雕塑陶瓷上实现。如前所述,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清朝康熙年间在欧洲生产销售的欧式啤酒杯和人鱼座白瓷酒杯,也属于欧洲制造的酒具。既然是定制的产品,那就必须按照客户的需求来生产,这也透露了17-18世纪欧洲酒文化的一些信息。有人说欧洲喝酒和中国有关?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一样,他们喝酒时在意的是酒本身,好像不是这样。
文化是人类各种活动形成的社会现象的总和,以物质层面为基础,主要通过精神层面表现出来。文化的形成既有过程,也有规律,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开放民族的文化也是开放的,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会丰富内涵,扩大外延。酒文化也不例外。15世纪后,中国瓷器进入欧洲,开始以其优良的品质取代欧洲传统的餐饮器具,对欧洲餐饮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欧洲酒文化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