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理解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上述问题:

第一个层面,也是最核心的层面,就是党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阶级性,但党也是广大群众政治诉求的工具,这就内在地要求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有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的本质特征在于阶级性,现在又强调群众性。是否违背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这是影响对党的先进性、阶级性和群众团结性认识的主要问题。

所谓政党观,就是人们对政党组织的看法,核心内容就是政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也就是政党的属性。

在西方,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群团结的人,按照他们商定的某些具体原则,齐心协力地促进国家的利益;有人认为政党是由态度和利益相近的人组成的组织,目的是为了获得和维持对政府的合法控制;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其特点是政治职能专属、结构稳定、党员专属、能够主导选举。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大多从政党的外部和直接功能来看待政党,强调其社会工具性。因此,一般认为政党是公民政治诉求的工具,是公民政治参与和控制政府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强调政党的阶级性。“只有当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组织成一个独立于和反对所有其他政党的政党时,它才能取得胜利”。列宁进一步强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强调“党是阶级觉悟的、先进的阶级,是阶级的先锋队”,不能把党和阶级混为一谈,更不能把党变成超阶级的、无阶级的政党。马克思、列宁之所以如此突出地强调党的阶级属性,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阶级斗争激烈的社会,工人阶级政党为了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必须保持自己的阶级性质;第二,由于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晚于资产阶级政党,工人阶级政党只有保持鲜明的阶级性和独立性,才能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突出特点:一是* * *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虽然党出于战略原因可以在一定阶段与其他政党在某些问题上联合行动,但底线是不影响党的阶级性。第二,工人阶级组织作为政党的目的是夺取政权,所以* * *生产党和其他政党一样,本质上是群众政治诉求的工具,但工人阶级政治诉求的工具不是其他政党,而是* * *生产党。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并不排斥* * *生产党的社会工具性。

与其他西方政党观相比,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党的阶级属性,而相似之处在于政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特定的社会工具。从这两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政党具有相同的功能,为什么政党政治的运作有一定的* * *规律。

由于马克思主义没有对政党的社会工具性作过专门的论述,也由于我们过去没有对政党作为群众政治诉求的工具作过更多的研究,所以当谈到政党时,无论是学者还是一般党员,最直接反映的都是政党的阶级属性,而忽略了同时存在的另一个属性。

在中国* * *产党成为执政党并执政50多年的历史条件下,党对于整个社会的工具性作用日益显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不是理论上的预测,而是现实,群众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广大群众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但在特定社会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一个利益群体占有社会资源的数量和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群体的反应,因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总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利益和意志需要诉求——主要是影响政府的政策,但群众的诉求需要整合才能影响政府的决策,而扮演整合角色的是政党。这种融合不是建立在排斥某些阶层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政策层面上,建立在尊重独立群体利益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工具性作用。此外,由于它是多元一体化的,它不能不反映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换句话说,执政党不仅是特定阶级的传统工具,也是多元群体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