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银行的历史

1933恒生银行成立期间,四位创始人中,何善衡出资最少,只有1,000港元,但他与恒生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恒生银行原本位于上环永乐街70号的一栋旧楼,那里银行众多,面积只有800平方英尺。当时,该行董事长为林炳炎,经理和副经理分别为何善衡和梁志伟。银行的工作人员只有11,比较少。刚开始主要做黄金买卖,汇款,找零。开业第一年盈利65,438港币+00,389。恒生银行总部设在香港,后来业务扩展到广州、上海等大城市。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内地富户纷纷南下,渴望将银元换成港币。由于恒生银行在中国大陆各地建立了业务网络,业务蒸蒸日上。中国国民政府急需外汇来支付军费,恒生银行甚至独家代理政府的外汇业务,从中赚取大量利润。

1941香港下跌,恒生被迫收盘。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带着资金和65,438+08名员工到澳门暂避。当时,同名的恒生银行已由澳黄蓉在澳门成立,于是他们改名为“永华银行”继续营业。

1945年,香港光复后,他们回到香港,将恒生银行迁至皇后大道中181号新址,重新开放自有物业。新店的规模比以前更大了。1946,邀请郭伟利爵士负责海外黄金交易。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陆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外汇管制。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对中国大陆实施经济封锁,不仅打击了海外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信心,也对原本拥有大陆网络的银行业务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战后香港经济起飞,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崛起,贷款需求增加。在这两个因素下,香港的银行开始转型。

由于失去了与中国大陆的联系,恒生也开始了业务转型。1952,1952,恒生于2月5日在香港注册为私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万港元,实收资本500万港元,并成立了新的董事会。当时,林炳炎已经去世,董事长是何善衡,副董事长是梁志伟,总经理是田鹤。1953年,恒生搬入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163至165号的五层自有物业,全面开始商业银行业务。

当时恒生的主要客户是普罗大众和中小企业。何善衡为员工制定了一系列服务规则,规定员工必须真诚对待顾客,受到公众的好评。至于中小企业客户,主要是广东服装、玩具、电子、塑料、五金等厂商。他们希望获得信贷,但他们没有公司资产负债表和足够的条件来支持他们获得信贷。由于恒生已经知道他们的背景,它不介意给予信贷。这些小公司后来发展成大公司、大集团,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

1959、10年6月,恒生增加注册资本至3000万港元,实收资本至15万港元。1960年2月7日,恒生在香港重组为公众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恒生银行”。同年在九龙油麻地及旺角成立两间分行,积极拓展香港及九龙的分行网络。1962年圣诞节,新总行大楼恒生大厦落成并投入使用,楼高22层,为当时香港第一高楼,而恒生总行则于1991迁至中央消防局旧址。

从1954到1964,恒生的资金账户从630万港元增加到5250万港元,存款从2100万港元增加到7.2亿港元。总资产由3,200万港元增加至7,665,438+0万港元。在1965港股大跌之前,恒生是香港存款和资产规模最大的中资银行,并逐渐成为汇丰银行在银行零售业务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1965银行业危机:恒生控股权易主。

1965 1月,香港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银行业危机。

原因是65438年10月23日,明德银行签发的一张价值约700万港元的美元支票被拒付。消息传出后,许多储户蜂拥取现。由于银行一时无法支付巨额提款,港府最终于65438年6月27日接管了明德银行。后来,挤兑蔓延到其他中资银行,如广东信托银行、恒生银行、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随着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对香港中资银行提供无限支持的声明,以及香港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这场风波在2月10日暂时平息。但事件并未就此结束。直到3月份,一些报纸仍然刊登一些诋毁本地银行的毫无根据的谣言,恒生就是其中之一。这期间大客户悄悄销户;到了4月初,挤兑再次爆发,恒生银行首当其冲。

首先发生的是香港仔分行。当时大量客户蜂拥而至,要求提取存款。作为总经理,田鹤建议不要急于取钱。一些20万至30万港元的大客户,如韩森总监,要求田鹤在停止提款前签署一份保证书。在总行,取款的人群甚至延伸到了皇后像广场的香港俱乐部。汇丰银行再次表示支持恒生银行,并派员到恒生总行大堂,证明有足够的现金供应,一叠叠钞票分布在大堂各个角落。然而,情况没有改善的迹象。恒生银行一天损失8000万港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六分之一,4月初损失2亿港元。

面对这一困境,何善衡召开董事会,商讨对策。当时,获得了三种解决方案:

接受大通美国银行公司的援助;关闭并被政府接管;向汇丰寻求帮助。经过多日讨论,董事会决定将银行的控股权出售给汇丰,交给精通英语的郭伟利爵士。在得到香港财政司郭的批准后,立即与汇丰进行谈判。谈判过程中,双方在恒生的总价值和出售的股份数量相差较大。汇丰银行认为恒生总价值为6700万港元,要求收购恒生76%股权;但恒生认为其总价值为65438+亿港元,只愿意出售51%股权。因汇丰担心难以独善其身,同意以565,438+0万元收购恒生565,438+0%股权(后增持至626,5438+04%)。消息传出后,风潮也平息了。

据悉,何善衡因为恒生控股权泡汤,哭了两个晚上。但在发售当天,他亲自召开会议,向员工解释,稳定人心。汇丰无疑成为了大赢家。汇丰不仅以低价买下了最有价值的资产,还淘汰了香港银行业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从而确立了其在香港银行零售行业的垄断优势。收购后,汇丰只派了4名代表加入董事会,继续保持原有的中方管理层,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这是对汇丰的高瞻远瞩。当时,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经理山德士认为,恒生银行的成功在于其中国管理层,因此汇丰银行不必介入。在汇丰银行的支持下,恒生的业务大大扩展了。

1,主要中小企业事务

管理层依然坚持埋头中小企业的主政方针。当时,从65438年到0960年到70年代,香港的工业起飞,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扩张。但恒生给予了资金支持,提供了信用证和进出口融资服务。比如中国大投资家郑裕彤发家之前,他掌管的周大福珠宝就得益于恒生的支持,然后从珠宝行业进入房地产行业。长实与恒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李嘉诚在经营塑料花厂时,曾试图结识何善衡。见面后,何善衡对他印象深刻,认为他是一个有能力、有潜力的客户。

小公司演变成大企业后,就成了恒生的长期客户。比如恒生提供很多长期物业的按揭;在郑裕彤统治的新世界,恒生银行仍然是它的主要银行。

2.住宅楼宇按揭服务

自1960年代以来,香港的房地产业逐渐繁荣起来。为了争取中小套型住房按揭市场,1967年,恒生主动为中产阶级(又称“夹心阶层”)提供长达7年的住宅住房按揭服务,改变了当时3年的惯例,让中产阶级可以置业安居。

3.首次公开发行

1972,恒生银行在香港上市。其将股份面值由65,438+0股减至65,438+00股,并发行新股,使实收资本由4,500万港元增至65,438+0亿港元。同年5月,恒生发行10万股,每股面值10元,每股价格100元。结果被超额认购29倍,冻结资金28亿港元,相当于香港政府1971年财政收入的一半。13年6月,恒生在港交所上市,这是战后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银行。当天恒生以175元高开,全天上涨至186元,最终以165元收盘,即恒生市值已达1.65亿。

此外,恒生的名字因其编制的“恒生指数”1969而深入人心。

4.扩展分支网络

此外,恒生银行还扩大了在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分行,以建立更广泛的网络。到1972上市时,恒生已在香港拥有20家分行,员工超过2000人,成为仅次于汇丰的商业银行。到1981,分支机构增加到45家。同年,我们获得了在地铁沿线开设分店的特许经营权。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恒生银行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分行。

5.收购永安银行

1980年中期,银行危机爆发。1984年,永安银行爆出丑闻,总经理郭志光挪用10万美元归自己使用。在1985期间,永安的银行资本为负值,原因是其无法从董事和管理人处收回贷款。1986年5月,恒生银行与永安银行达成协议,其中恒生向永安注资65438+7600万港元,收购该行50.29%股权。至此,恒生银行成为永安银行第一大股东。在恒生的管理下,永安扭亏为盈。1993 6月5438+10月,恒生将永安银行出售给大信金融集团,获利4.78亿港元。

6.探索中国大陆市场。

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恒生银行(中国)成立于2007年5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32家分行,其中65,438+00家分行(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南京、宁波和天津)和22家分行(上海9家、广州4家、深圳和天津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