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相关道教
茅山,中国道教清教的发源地,也是道教清教、义、真并存的地方。一、茅山道教的起源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在帝喾,高辛的展演是在近五千年前的曲曲山伏龙地(今茅山镇陈余)进行的;郭嗣超,周燕人,也曾在陈余寺修炼,后被封为太尉宝光真人。先秦时期,李明居住在古代炼丹院(今甘源寺),丹井至今仍存。汉朝时,陕西咸阳的毛氏三兄弟(茅颖、毛古、毛中)在曲曲山下(今夏波宫)修道行善。东晋时,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写成《抱朴子》,是道教宗教哲学和原始化学炼丹术的重要著作。葛洪是汉魏以来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后人称但丁学派。他的《抱朴子内篇》为神仙道教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为南北朝道教的成熟准备了条件。二。上清派的诞生与兴盛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杨、、在路拜女神魏的教导下,撰写了《上清大洞真经》(后由王灵祁修订,流传于世),在茅山创立了一个新的道教流派——上清派。南朝齐梁陶弘景隐居茅山四十余年。他收集了杨、的手迹和其他门派的重要法门,编纂了《真诰》,编纂了《升真秘笈》,编纂了《真灵位图》,使上清派的教义、教法和神仙谱系更加完备。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传承人。因为茅山是山,所以又叫茅山派或茅山派。茅山道教以三兄弟为开山祖师,尊魏为第一代道士,尊杨为第一代道士。唐宋时期是茅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深受朝廷推崇。李朝自称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李二的后人。宋真宗还创造了“天书”,还原了道教“圣父降临”的神话,以神权巩固皇权。宋徽宗自称是“道君皇帝,这一派的领袖”。在宋哲宗,道教很有名,道教直接给皇帝写信,由皇帝授予他。朝廷给茅山道士一个称号,天都,一个碑文,一个宝藏,建了一座宫庙,发展到250多处。茅山道教遍布全国,并传播到海外。淳祐九年(1249),宋理宗御书《上清宗坛》置于傅园万宁宫“宗坛殿”。第三,“三座大山”左夫回到了右边。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第35代石天张克达掌管三山(龙虎山、茅山、葛枣山)左夫。到了元代,原本与江南并行的石天、上清、灵宝等道教流派逐渐融合,汇成以福永为主的正统学派。此后,茅山成为正一派主导的道场,但其教义谱系仍按上青派流传。四。全真派的介绍与发展北方的全真派传入茅山,其史籍记载于明代嘉靖、万历(1522~1619)。严希言活在甘源的视野中,传承了“邱祖甫子茶派”。明末,沈昌靖(号太和),龙门派第七代传人,晚年也住在茅山。清康熙二年(1663),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率詹寿春、邵寿山在茅山讲经。全真龙门派第八任创始人、清代顺治进士笪重光,因仕途艰难而隐退于甘源视野,自称余刚扫叶道士。由于他们的推动,全镇的龙门教派迅速在陈余寺、德佑寺、仁佑寺、白云寺传播开来。于是,茅山形成了“五观”传道理,“三宫”传道理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茅山五观都是真的,但门派也略有不同。甘源和仁佑的观点传播了龙门和燕祖教的全部真理,白云、陈余和德佑的观点传播了龙门的全部真理。五、近代的曲折发展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神龛存废标准》,对道教采取限制政策,规定道教“不是好宗教”,“应予废除”。1937年冬,侵华日军入侵句容,横行茅山,杀人放火烧道观,亵渎神灵。22名道士被杀,血迹斑斑。有着千年道统的茅山道教濒临灭亡。1938年6月,新四军进入茅山,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茅山道教人士积极参与抗日救亡的洪流。抗战胜利后,小九万福宫易云道院住持滕锐志、学监白玉泉和道士孙在江苏大茅山发起组织了一次道教改组会议,以复兴茅山道教。1949年4月23日,金坛解放。苏南行政公署派张仪到茅山组织道士研究时事政治,阐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茅山三宫五观并入茅山道院。1954,公道士当选为金坛县人民代表,同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从1961调入北京市中国道教协会,历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会长,政协委员、常委。文革期间,茅山道观又经历了一次浩劫,神像被砸,道士被下放,经书被烧,大量文物字画流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小九宫和傅园宫得以恢复开放。1993年8月,甘源概念正式对外开放。此后,茅山道院传播了正教,甘源观为昆道培育了道场,并传播到全真龙派。(茅山道教几经劫难,一大批具有珍贵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被一次性摧毁。高峰时,257座寺庙和寺院中的大部分已无迹可寻,只能在历史记载中找到。例如,历史悠久的崇西万寿宫于1966年被建成靳东水库,宫殿遗址被完全淹没。其他大大小小的道观,在抗日战争中被烧毁,只剩下一片废墟,或者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拆掉改作他用。希望人们能意识到保护道教文物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