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徕区渠上桥

唐徕曲,又名唐曲,建于唐朝吴泽年间。这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桥。唐来渠渠首在青铜峡,从青铜峡流出,经过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渠尖在平罗县。唐徕运河全长322公里。唐徕渠有大小渠500多条,灌溉农田90万亩,在银川平原14条大渠中名列第一。唐来渠桥最早是一座古代的人车两用木桥,也叫西门桥,就像一座农村河流的支渠上的木桥。西门桥桥长约20米,宽约4米。如遇过往车辆,只能有一辆车通过,另一辆车在桥的西面或东面等候。桥桩用木头支撑,桥面用木板铺成。木板上盖着稻草,稻草上用石灰、粘土、沙子。

唐来渠桥最早是一座古代的人车两用木桥,也叫西门桥,就像一座农村河流的支渠上的木桥。西门桥桥长约20米,宽约4米。如遇过往车辆,只能有一辆车通过,另一辆车在桥的西面或东面等候。桥桩用木头支撑,桥面用木板铺成。木板上盖着稻草,稻草上盖着石灰、粘土、沙子,俗称“三土”。这样既保护了木板,又使路面稳定,提高了过往的人车数量。但当雨停晴时,西门桥面上的“混凝土”穿过雨泡,细小的沙土会随雨水流入唐徕运河。如果下雨,连续洗几次,西门桥上的木板就会露出来,人和车经过时都会发抖。时间长了,桥面的状况越来越差。马车和汽车经过时,桥面会左右摇晃,木桩和桥面之间还会不时发出“吱吱嘎嘎”的碰撞声。过桥的人还能从窑坎和裂缝里看到桥下流淌的运河水。当时因为人少,车少,车流少,所以很少堵车,也很少发生桥梁坍塌。所以,千百年来,西门桥一直安然无恙,一直是银川老城区连接新城区的唯一重要交通要道。

1953年春,银川市政府为防止唐来渠决口,对其进行了治理。过去,从唐莱渠富宝桥到上海路的1000多米长的渠道弯道太多,水流不畅,影响了唐莱渠两岸农田的灌溉,有时还会出现小破口。因此,银川市政府组织了1000多名劳动力对唐来渠这一段进行了偷工减料和拉直,从而防止了洪水的发生。

1956年秋,为改善西门桥的落后状况,银川特区决定拆除旧木桥,新建一座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新桥。这座新桥的设计是由银川的建筑师门广庭承担的。

当时建桥工地上立着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八个大字:“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了保证桥梁工程的质量,建桥人不辞辛苦地将从贺兰山上拉下来的细沙细石清理干净,与水泥混合成混凝土。使用的不同类型的钢筋要用钢丝刷打磨,桥墩和桥面用水泥混凝土浇筑。

经过建设者半年多的努力,一座崭新的西门大桥已经全面完工,桥面比过去宽了很多,可以让两辆车并排通过。为了让西门大桥更加美观,门光庭工程师特意在桥面两端设计了四个水泥灯柱。每到夜晚,水泥灯柱灯火通明,让千年西门大桥光彩夺目。

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几经整修,西门大桥的桥面已经变成了八车道,但桥墩依然坚固如初。可见当年孟广庭的工程师在设计西门大桥桥墩承重标准时是有前瞻性的眼光的。

2000年,银川市政府投资6543.8+740亿元,历时4年多,对唐徕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将这个具有江南风貌、充满古灌溉文化的唐徕区打造成“亲水爱绿”的多元化生活水域,进一步凸显了塞上水乡的迷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