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后粟裕去了哪里?

粟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国中央军委常委。他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届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三中全会。会上,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省的准备情况。粟裕要求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台省战役,而毛泽东则决定该战役仍由粟裕指挥。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直接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兼政委,小为副司令员。但粟裕因病未能到达,后在青岛等地休养,并于5438年6月+2月赴苏联休养。1951 9月回国。195510,粟裕在全军射击运动会上讲话。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指导抗美援朝战争,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提出了完整的建军计划,实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1955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1984

1958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被错误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同年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他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倡导学习军事辩证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要在军事领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现代战争提出的新问题。他是军事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先驱。“文革”期间,他是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他负责铁路、交通、邮电、港口建设和造船工作。1982 2月21中央党史编委会委员。1-3国防委员会委员。1届政协委员。1、2届全国人大代表,3-5届常委,5届副主席,7届中央候补委员,8-11届中央委员,12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文革后,为防备北方的威胁,粟裕再次视察新疆、山西、河北前线,向军委主席、副主席提交《关于战争前期作战问题的若干意见》,参加军委战略委员会召集的与各大军区领导讨论战备问题的会议,同年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粟裕、萧克等人积极倡导拨乱反正的军事思想,率先突破军事领域的禁区,提出了按唯物辩证法办事、激活军事艺术思想、发展我军战略战术的问题。这是中国随后政治混乱的第一个例子。前后,他分别向军校学长部和中央党校毕业班作了《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早期作战方法若干问题的探讨》的报告。系统地提出了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战术构想,特别是在战争前期。1984二月五日16: 33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