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铜中出现了冶铁
在铜冶炼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铜冶炼行业逐渐出现了冶铁。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中期铁刃铜钹是近年来考古发掘和冶金史上的重要发现。经相关单位反复鉴定,确认铁刃由含镍较多的天然陨石制成,镶嵌在陶模中,浇注时与铜钹体一起浇铸而成。说明中国最迟在公元前13、14世纪发现并使用了天然铁。诗中“秦风”是“富于孔夫子”,“玄月”是“伊周树王会杰”,郭沫若曾将其解读为“铁”和铁(铁刃)兵器。用实物验证这些文献,对于探讨中国冶铁业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来看,最早的铁器来自甘肃、湖南、江苏等地,年代在春秋晚期。湖南长沙有钢剑。春秋晚期江苏六合程桥墓出土的铁棒、铁块,经检验为炼铁锻造,铁块为白口铁铸造。这说明熟铁和生铁在中国一般出现在同一历史时期。生铁只在公元14世纪的欧洲使用,在此之前,冶铁业主以块状炼铁为原料,通过渗碳块状炼铁得到钢。中国的冶铁技术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发展特点。生铁的早期出现和广泛应用是中国冶铁的一大成就,影响深远。春秋晚期铁器多为刀、锥、凿、削片等小型工具和农具。战争的同时,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冶铁业迅速发展。《关帝子疏篇》含铜467山,含铁3609山,可见人们对铁矿资源的重视和认识。管仲统治时期,“关山海”曾管理过铁的开采和生产,临淄东周冶铁遗址面积达10万平方米。战国中期以后,铁器的使用已遍及当时七国的领土。农民有犁、锄头、锄头、铲子和镰刀,手工工具包括斧子、凿子、圆锥和削片机。铁取代了铜、石、木、蚌成为主要生产工具,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划时代发展,也是战国经济繁荣、百家争鸣局面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对铁制工具需求的增加,战国铸造了大量的铁制模型作为农具、手工具和车辆。铁器的大量使用也使战国青铜器焕然一新。辉县赵固墓等地出土的青铜器纹饰极其精细,没有钢制工具很难做到。这一时期错金银器和镀金器的数量较春秋时期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很多壁薄面平,说明了铸铜技术的提高,进一步向商品生产方向发展。产品包括铜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