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的自然演变

汉字结构的自然演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异体字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同一个字的不同书写形式越来越多;②笔画的花样越来越多;③写作方法越来越多。

汉字在起源的时候,其实就是写实的图画,每个部落甚至个人可能写这些字或者画这些图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字的写法也有很多种。这种现象在商代甲骨文中仍然非常明显。比如甲骨文中的“尊”字至少有20种写法,“阳”字至少有45种写法。一个词的各种写法称为变体。

在汉字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新字体取代了旧字体,旧字体中的各种写法往往同时被废除,即淘汰了许多异体字。而对于新字体,通过自然进化,在民间出现了简化、草书、快写、随笔的现象、要求和趋势。由于各个地方、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简化字、草书、快写、随笔没有统一的规则,国家也没有制定汉字书写的规范,一个汉字就产生了多种写法,出现了新的变体。

另外,由于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在不断增长,现有的文字往往不够用。所以会创造出一些新词,因为不同时期的各种人工造词往往未经专门机构审查就流传开来,有些词实际上意思相同,增加了异体字出现的几率。

在字体方面,汉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隶书登上历史舞台后不久,其笔画自然发生变化,形成楷书。印刷术发明于宋代。为适应印刷,特别是书刊印刷的需要,笔画自然进一步变化,出现了横、竖、方的印刷字体——宋体。随着文化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西方字体的影响下,汉字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字体,如黑体、艺术字体,如海报体、综合艺术体、亭台体、少女体、仿宋体、平宋体等等。这些字体一般都是由计算机代替手工书写的,所以可以统称为“计算机字体”。

此外,为了书写的方便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人们还创造了行书、草书等多种书写方法。行书的结构和楷书基本相似。虽然草书的结构与楷书相差甚远,但草书一般只作为书法的一种或作为一种速记方法,在信息交流中很少使用,经常被拒绝。

汉字是我们远古祖先发明的记录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变化。

秦统一之前,各诸侯国使用的文字是不一样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编篆书,于是“同文不名”的历史开始了。虽然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文字体系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

3000多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没有太大变化,使得后人能够无障碍地阅读古文。然而,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国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汉字书写的复杂性,这种“汉字落后”的理论由来已久,认为汉字是教育和信息化的瓶颈,有推动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趋势。这些运动的论点是,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显得笨重笨拙。许多使用汉字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简化了汉字,甚至试图完全拼音化。

世界上,只有汉字是唯一从未间断的文字。现代人看不懂几百年前写的书,更看不懂几千年前写的。

汉字系统可以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省、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社区,后者用于中国大陆、新加坡和东南亚的华人社区。总的来说,虽然汉字两种书写体系存在差异,但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在25%以内,简繁字的转换有章可循,尤其是通过电脑软件,非常方便,交流障碍也不多。如果对上述汉字的自然演变不加以限制、规范和清理,就会带来严重的混乱。创造汉字的传说中的“仓颉”可能是古代一位伟大的汉字整理家。周代史学家史成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字分类家。由他编写的儿童识字教材《史栓篇》,客观上起到了规范汉字的作用。秦朝用小篆统一中国汉字,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规范汉字运动。此后不久,隶书的出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汉字。从那以后,汉代的许慎、唐代的颜、宋代的郭中书和都做了一些工作来纠正错误。此外,汉末开始的魏晋反切汉语注音和韵书法,对汉语语音的统一也有很大贡献。

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整理和规范过程。在词义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白话文运动的推广,即提倡用口语写文章,反对用文言文写文章,很多汉字在文言文中的独特意义被抛弃,常用汉字的数量至少减少了很多。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简化汉字运动,同时也非常重视规范汉字运动,主要表现在:①清理和废除异体字;(2)统一和规范汉字的字体、笔画和笔顺;③统一规范汉字读音。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读者可以参考高更生先生所著的《当前汉字规范化》一书。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人口流动性迅速增加,文化、教育、广播电视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普通话水平迅速提高。虽然很多偏远乡村的老人不会说普通话,但他们能听懂。这表明中国人民已经统一和规范了汉字的发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上面提到的汉字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1)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体现在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转变上。

(2)汉字改革对应的是生产力的大发展。

这体现在汉字改革的两个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时期。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生产工具的创新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满足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另外,生产力的大发展和汉字的改革,要求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