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竹子有什么用途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使用竹子,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竹棍、竹箅子、竹冠等服饰用品。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以竹制服饰较为常见。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保留着穿竹、戴竹的习惯。比如毛南族的竹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人们经常戴的帽子也是由竹子制成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竹子制成的高科技产品也成为了新装。竹子制成竹浆,再通过人工催化将纤维素含量约35%的竹浆纤维提纯至93%以上,成为制作服装鞋帽的原料——竹纤维[3]。竹纤维表面光滑,内部多为网状结构,横截面自然中空,多接近圆形,部分呈梅花状排列,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形,纵向表面具有光滑均匀的特点,呈多条浅槽,能瞬间吸收和蒸发水分。所以竹纤维在吸湿散湿方面居所有纤维之首,被称为“呼吸纤维”,织物被称为“呼吸织物”[3,4竹纤维的这种抗菌性能优于整理后得到的抗菌性能,抗菌性能不会对人体皮肤造成任何过敏反应,因此具有良好的保健性能[4]。因此,竹纤维纺织产品服用性能好,吸湿透气性好,手感柔软,悬垂性好,易上色,染色鲜艳,耐磨抗菌,穿着舒适。而且能让人享受回归自然的感觉。竹纤维服装一经推出市场,就广受追捧。目前市场上已经可以看到竹纤维制成的内衣、睡衣、浴袍、t恤、袜子、西装等。
台湾科研人员以台湾省生长4年以上的成熟竹子为原料,在传统窑炉中700度炭化,活化提炼制成竹炭粉,再渗入原浆中,通过特殊的纺纱、纺丝、混纺制成纺织品。竹炭的多孔结构不仅对苯、苯酚、甲醇等有害特性具有吸附、分解、除臭的功能,还具有调湿、抑菌的作用。竹炭纱线远红外发射率高,隔热蓄热效果好,适合制作保暖面料。目前,竹炭纱线已被广泛用于制作成衣面料、织带、运动面料、保暖袜、围巾、窗帘、屏风、床上用品面料、鞋垫等。目前台湾省竹炭纱线月产量可达20吨,年产值约7200万元新台币(34元新台币或1美元),为相关产业创造6543802亿元新台币的商机。竹炭经过纳米技术粉碎,再通过熔纺工艺混入聚酯纤维,制成竹炭纤维。竹炭纤维在日本市场有“黑钻石”的美誉,不仅具有天然环保的特点,还具有抗菌、负离子等功能,适合制作贴身衣物和防护纺织品。
第二步:吃
2.1道菜
竹笋是我国传统的素食品种之一,是“全方位营养蔬菜”,其营养含量比普通蔬菜高出1倍以上。味道鲜美,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纤维含量高,具有助消化、防便秘、减肥、防癌等功能[6]。竹笋被誉为“第一蔬菜食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据历史文献记载,大禹治水时代吃的就是竹子。《商虞书公》中记载,古扬州、荆州的贡品中有“苞”和“菇”,专家认为是竹笋或其干品。可见,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期,古人就以竹笋为贡品,成为公王侯贵族享用的美味佳肴[7]。
竹笋菜在中国的广泛发展得益于寺院的素食。晋朝时,佛教传入中国。竹笋作为中国素食的主要原料之一,也被融入到素食中。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炎以帝国的尊崇倡导佛教,终身吃素,客观上对倡导素食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唐代,除了和尚,很多世俗的人常年在家吃素,素食融入民间,民间饮食、官食、素食开始相互渗透融合。宋代素食特别盛行,笋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宋代僧人赞宁专门写了一本吃笋的书《笋谱》。另一个著名的高僧纪典也写了一首诗叫《笋疏》,叫笋金。以寺庙为起点,开创了“素菜荤菜”的先河。因为竹笋容易雕刻,所以被视为主要原料。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对素食的全面总结时期,烹饪技艺越来越精湛,尤其是寺庙“季翔厨房”的素菜在做工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竹笋菜在素食馆中占据了一席之地[8]。随着历史的发展,笋菜越来越强大,其中不乏名菜。《中华饮食文库·中华美食礼(素食卷轴)》收录竹笋1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以肉、禽、蛋、奶为主的副食消费后,倡导更加天然健康的饮食。于是,素食主义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对动物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素食主义的发展。竹笋作为一种完全营养的天然保健食品,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鲜笋可加工成笋干、笋丝、笋罐头、酸笋等产品,是一种独特的美味。
竹子的果实被称为竹筒饭。竹、米形似麦,有益精神,可以食用。竹子开花结果,多在荒年,竹米成为食物的有力补充。据记载,昌化箭竹(玉山竹)在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开花结果,百姓靠它充饥。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夏旱,百姓饥寒交迫,靠竹子和葛根充饥。1960 ~ 1962是荒年。在浙江省天目山地区,箬竹大面积开花结果,年产量100 ~ 15万斤,其中桐庐县收30 ~ 40万斤,大大缓解了荒年的粮食。
下面贴了很多,很全面,大家可以自己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