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老师是谁?他接受过儒家教育吗?

刘备的老师是谁?他接受过儒家教育吗?

在三国中,我们认为最仁慈的人是刘备和刘皇叔。这个刘皇叔是儒家理想中典型的仁者君子,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欣赏。明代罗贯中之所以塑造这样的形象,是出于他对圣人仁人的渴望和期待。

那么,刘备的老师是谁呢?他接受过完整的儒家教育吗?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的记载。

据《三国志·三国志·卷三十》“正月十五,家母作校之行,既有同宗刘德然,又有辽西公孙瓒,皆出事,与九江太守鲁直同郡。

德兰的父亲给他已故的主人和德兰等不断的资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的老师是鲁直,他是东汉著名的学者。《三国演义》中说“十五岁,家母游学,师从郑玄、鲁直,与公孙瓒为友”。

不同的是,这里有宣。很多人认为《三国志》比较靠谱。《三国演义》中加了郑玄,这无疑是罗贯中为了抬高刘备的分量而故意加进去的。我们不能确定是不是这样,当然也不能否认。

刘备的师傅是不是郑玄并不重要。因为我们今天说的不是刘备,而是郑玄。即使他从未做过刘备的老师,他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也不能削弱。

说起这个,郑玄就是一个传奇。他生于公元127年,卒于200年,享年73岁,恰好和孔子一样。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大师。我们知道汉代经学非常繁荣,现代文学经学和古代文学经学之争时有发生。

汉武帝为了突出儒学的地位,专门在朝廷设立博士官,研究和传承儒学。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能研究一部经典,所以有“经典穷”的说法,即从幼儿开始学习,到晚年头发变白才能掌握一部经典。

但这个郑玄,是个天才,既懂现代文学的经学,又懂古文,所以有“经学即郑学”之说。

很多伟人在年轻时都有超越常人的行为,郑玄也不例外。他从小就开始学习书的数量,八九岁就精通算术。12、13岁就能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当然,我们会惊叹郑玄的才华。当然,除了天赋,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

据《太平广记》记载,郑玄十一二岁时,随母亲去祖父家做客。客人们都衣着豪华,爱吹牛,而郑玄和他的母亲在其中。郑母对此感到羞耻,便鼓励郑玄拿出点才华来给自己做个长脸。但郑玄觉得太虚荣,就说:“不是我要的,不是我要的。”。

当郑玄十六岁时,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和古代法规,而且还非常擅长占卜。因此逐渐出名,人们称之为“神力”。

十八岁时,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得到一个官职,成了一个农村守财奴。由于勤奋和良好的声誉,他很快被提升为农村助理。但他对升官发财不感兴趣,而是沉迷于学术。所以二十一岁进了商学院,拜五元为师。

除了为五院读书,他还在向张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朝鲜诗》、《古代文学史》。第五,它最初是受经学所教,而张是受古文经学所教。正是这段求学经历,让郑玄既掌握了现代经学,又掌握了古代经学。经过不懈的学习,郑玄在经学方面的造诣在山东(函谷关以东)首屈一指。

此时,郑玄已经能够建立自己的学校,但他仍不满足。于是通过我的好朋友鲁直,我拜扶风马蓉为师。马融是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师,弟子数以千计。

由于马蓉是大人物,弟子众多,再加上性格细腻,经常后面有女乐,前面有红帐讲课。

郑玄进入马蓉学校三年,一直不被重视。他只能通过他的门徒给予和接受。直到有一次,马蓉遇到一个“混天”的问题,大家推荐郑玄精通数招。于是我请来了郑玄,果然问题瞬间就解决了。马蓉只好对他格外尊重,从此对他越来越重视。

郑玄师从马蓉七年。因为母亲年纪大了,要回家养老,所以向马蓉辞职了。马融觉得郑玄是个无人能及的人才,认为他将来会超越自己,于是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今天郑声去了,我却学了东方!”

郑玄从马融归来后,注了很多经,以至于人们称之为“郑雪”。正如《后汉书》所概括的:“郑玄收录大典,网罗诸般意见,删繁就简,改刊,从善,自然是士子所知。”连四时三公的袁绍也向他致敬,称赞他:“以前称郑为名儒,现在是天下长者。夫以布衣为英雄,岂是枉然?”

至于过于专业的具体学术成果,这里就不提了。告诉我他的女仆。据说郑玄甲的婢女能熟练掌握《诗经》并利用其中的诗句进行对话。

一个婢女因为不听郑玄的话,惹得郑玄大怒,被罚跪在长令面前。

另一个婢女看到这一幕,笑了起来:“你为什么在泥里?(引自《诗经·高风衰》)意思是你为什么跪在地上?没想到,婢女也不示弱,答道:“薄言怒于彼”(引自《诗经·白舟》),意思是告诉主人一些事情,与主人的愤怒不谋而合,所以受苦。

看到这种情况你很惊讶吗?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因为郑玄是当时最有学问的经学大师,所以他选的奴婢也一定是智者。此外,他平日与弟子谈论诗书,这些婢女在耳濡目染下自然能背出来。

了解了郑玄的事迹后,我们不得不感慨汉代浓厚的学风。难怪三国时代有那么多博学多才的儒雅之士,这是历代都不曾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