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陶渊明故居写一篇250字的导游词

陶渊明纪念馆是历史人物的纪念馆。它是为了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立的。位于江西省庐山西麓九江县沙河街东北角。7月30日开通,1985。

博物馆原址是陶静节(圆明)寺。该庙原位于县城以南25公里的阳山净界墓左前脚。明嘉靖十二至十七年(1533 ~ 1538)重修,江南民居风格,占地约250平方米。按原貌于1982移至此址,原雕塑建于寺内。

雕像、匾额、楹联、石刻等已全部修复。2005年,陶渊明出生1640时,九江县投资30多万元,按原貌修复了纪念馆。修复后的陶渊明纪念馆分为陶陵园、祭庙、归亭等景点。

陶渊明,晋宋之际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别号五六先生,晚年改名钱。他去世后,亲友们私下庆祝靖捷。东晋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柴桑人。陶渊明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他是八国军务统帅傅的官员,荆、江两州是长沙刺史。祖父陶茂和父亲陶艺都是总督。小时候家里没落,父亲八岁去世,母亲十二岁因病去世,我和母亲姐姐相依为命。孤儿和寡妇大多住在他们祖父孟佳的房子里。孟佳是当代名人。“不共戴天,不会自吹自擂多年,永远不会幸福。”。好酒,多而不乱;至于忘了骄傲,没有人。"(《晋代征西将军孟辅君传》)元末明“刻意活于世,人多仿其祖。“将来,他的个性和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祖父的遗产。祖父家藏书很多,为他提供了阅读古籍、了解历史的条件。到了晋代,文人以庄老为宗,临摹六经,他不仅像一般文人一样学习老子、庄子,还学习儒家六经和文学、历史、神话等“异书”。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接受了儒道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志存高远”和“本性爱山”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很少有“志大逃亡四海”(《杂诗》)的志向。他孝太元十八年(393)。怀着“一生大助”的愿望,在江州任酒祭。他的性格、才华、成就与陶侃颇为相似,一度对他有好感。但幕启不久,只见刘裕为了斩断异己,杀了刁逵一家和无辜的王虞父子。并且带着暧昧关系,把大家都认为该杀的桓玄心腹王澍任命为尚书录、扬州刺史等重要官职。这些黑暗的现象令他失望。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涯,以辞去彭泽县令而告终。这十三年,是他为了实现“济贫”的理想和抱负而努力、失望、最后绝望的十三年。最后,《归去来Xi词》一诗表明了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随俗的决心。陶渊明辞官回乡,过着“耕者有其田,自负盈亏”的生活。他的妻子翟与他志趣相投。她快乐而谦逊。”她的丈夫在前面耕地,她的妻子在后面锄地。“共同努力维持她的生活与劳动人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还可以。他嗜酒如命,喝了就会醉。朋友来访,无论高低贵贱,只要家里有酒,就一起喝。晚年,他的生活越来越穷,一些朋友主动提出给他钱帮助他。有时候,他会忍不住要求贷款。他辞官回乡22年,一直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但年纪大了,守穷守节的兴趣越来越浓。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他还神志清醒的时候,为自己写了三首挽歌。第三首诗最后两句,他说:“死了怎么办?说明他看待死亡是那么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