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

说说纪录片里的细节

刘婧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业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元素。就像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乃至整个艺术创作中,搭建一座高楼的一砖一瓦。

细节的运用是影视节目创作的特点之一。不同的是,影视剧中的故事细节,包括人物的造型细节和故事的发展细节,都是编剧和导演在生活中提炼和设计的;纪录片剪辑和导演是不一样的,这里用的细节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捕捉的。影视剧中除了细节,更重要的是用精心安排的故事情节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的理解,随着创作者的脚步而动。纪录片不能用虚构来营造情节,只能通过细节来激发观众的情绪。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细节成为了重要的情感启动器,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所以有人提出,一部纪录片可以没有剧情,但绝对不能没有细节。还有人说:捕捉和运用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

细节的魅力

钟大年先生在《纪录片创作大纲》一书中写道:“在一部作品中,细节很重要。细节和血肉一样,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你看一个节目,时间久了,你可能记不住具体的内容,但片中精彩生动的情节却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会让你永远记住。这正是因为纪录片中的细节展现出引人入胜、画龙点睛、震撼心灵的巨大魅力。

一、情感表达使生活中原有的情感力量更集中、更强烈、更震撼。通过节目中的一个小细节,让观众洞察、了解和认识人物内心的震撼世界,从而增强真实性和生动性。《孙敬修爷爷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老人的遗言。那是老人临死前写给徒弟的一张纸条,“让父亲造福子孙”。字迹颤抖,却又严肃到“受益”二字难以辨认。下面老人又写了一遍。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孙敬修一生对下一代的无私奉献,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爱北京天安门广场用一组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在普通人心中的分量:摄影师焦波的老父母在天安门广场下拄着拐杖测量城墙厚度;这位84岁的山东老太太坐着儿子拉的平板车来到天安门广场。一个“老外”背着几十台相机,在天安门广场前挨个给相机主人拍照...

第二,细微之处的挖掘和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饱满,更有特色。节目中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往往能反映出人物独特的性格和心态,揭示出人物更充分的性格特征,揭示出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微妙联系,更加细腻、具体、生动。纪录片《国庆纪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老农在游行队伍中突然停下脚步,向天安门广场深深鞠躬。体现了刚征地农民对党对新中国的感激之情。在《水土保持专家、杰出的科技人物关》一栏中,用一个细节展现了主人公执着的个性:凡是有关水土保持的专业会议,他从不不请自来,哪怕是自费。《走近毛泽东》中有几个细节:毛泽东回老家给母亲上坟时,在路边采了一堆树枝献给了坟墓:毛泽东在杭山上逗小猴子;毛泽东心爱的拐杖等等,这些细节让我们能够真正的靠近这位伟人,感受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第三,深化主题,用细节作为强调手段,通过主体的表现,让细节的价值凸显出来。这一点在纪录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寻找上海老店》选取了老街府、王凯、金鸿祥、冠生园等几家老店,向人们展示了它们成功的经营理念。这个节目用了几个细节来突出和深化主题。比如卓别林上世纪20年代去上海,一次订了300件高级真丝衬衫。为了保证质量,王凯照相馆雇佣了最好的摄影师,工资比普通员工高出近100倍。金鸿祥女装店为当时上海的当红女星制作特别的礼服,并拍照在各种报纸上宣传。

征服死亡之海,为了表现我们地勘队征服死亡之海精神的主题,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用的一些细节让人难忘。骆驼因为口渴倒下时留下的眼泪;勘探队干裂的嘴唇;我在那片罕见的沙丘上插了十多年的旗...

第四,渲染气氛,用轻松活泼幽默的细节营造一些趣味。这经常用在纪录片中,会让观众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开怀大笑,或者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泪流满面。《从乡下去赶集》讲述了江南农村农民通过加工羊毛衫致富,并设立羊毛衫市场吸引大量城里人采购的故事。影片讲述了一个城市女人在集市上的两个细节:她试穿了一件红色的羊毛大衣后,满意地对老板说:“曼豪,曼豪,我买了。”我不会在那里脱的!另一个细节是,她拿着一大堆买来的商品,在镜头前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买了20多件,这是两条裤子,这是一件毛衣背心。”...“她再也坚持不住了,衣服直接掉在了地上。这种生动幽默的细节既突出了节目的主题,又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记得笔者还看过一个反映新疆棉农科学摘棉的节目,说科学摘棉后,棉农为了减少棉花杂质,都穿白大褂,戴白帽子。其中一个场景是在院子里看场景的小狗也穿着小白大衣,戴着小白帽。

细节分类

细节在纪录片中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一个细微的动作,有时是一种方言,有时是一个场景,有时是一幅静物。

场景细节:场景细节在电影中往往表现为一个画面,所以也叫画面细节。曾经有一个传说,古代为了选拔宫廷画师,要求画师根据一首“踏花归来有马蹄香”的诗来作画。这位成功的画家画了一个骑在马上的达官贵人,一群彩色的蝴蝶在马蹄铁周围上下飞舞。这个想法一百年来惊艳了几代人,原因就是画面细节太精彩了。在我们的纪录片中,这种画面的细节应用非常普遍。《艰难的绿梦》讲述了砍伐树木导致生态荒漠化的故事。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农妇用小扫帚扫着炕上的尘沙,请记者坐下,只见厚厚的一层尘沙随着扫帚一起被扫走;一个小孩在沙丘深处挖,却没有挖出他想挖的湿沙...图中炕上的尘沙特写,深沙坑特写,都是很有说服力的细节。

人物细节:主要指人物身体所传达的微妙的内在含义。《艰难的绿梦》中有一个细节:治沙英雄徐志敏来到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树王面前时,他厚实的双手抚摸着这棵大树的树桩,久久不语,泪水滴落在树桩上。《黄浦江的记忆》讲到新黄浦江大桥建成时上海市民的喜悦,有一个细节:一个盲人在家人的陪同下,在尚未通车的桥上,一步一步地丈量着桥的宽度,一个一个地触摸着桥的栏杆。

声音和声音细节同时出现。同时,声音细节往往在纪录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纪录片《第21个夏天》中有一个细节:因为夏天是输油管道工人最忙的季节,所以节目中的这支管道队伍已经有21个夏天没有和亲人一起度过了。当有记者问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一名工人回答说:“我想看我的妻子穿裙子”,这让人们感到惊讶,也让管道工人们变得无私。《爱是养生堂》讲述了老两口克服重重困难,饲养国家濒危保护动物扬子鳄的故事。有一段话,那对老夫妻满山遍野的哭声很感人。纪录片《你好小平》中几个同时发声的设计,凸显了细节的魅力。

音频细节在节目中比较常见。《哈纳斯湖上的笛声》中独特而悠远的笛声,《2001号黑嘴鸥》中啼哭的鸥声,《最后的山神》中咆哮的山风,《应》和《白》中悠远的意境,犹如来自灵魂深处的女声独唱,都在节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化了主题。

解释并口述细节。纪录片中的解说或口述细节主要起到画面细节和对画面细节的解读的作用,增加了信息量,可以满足观众对更多信息的渴求,弥补了记者的缺席和画面的缺失。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说,1927年2月广州起义被残酷镇压时,有这样一段详细的解释:“由于汗水的浸泡,系在起义军脖子上的红布脱了色,结果被发现脖子上有红色的,都被杀了。”再比如《走近毛泽东》说到“十大”闭幕。当毛泽东因为腿部疾病无法站起来目送代表们离开时,他运用理解理论为画面添加细节,增加了故事性、真实性和感染力。近年来,口述细节在纪录片尤其是电视纪录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横渡长江》采访了140多位目击者和当事人,讲述了战役前后许多难忘的细节。《西部往事》中我们厂的老摄影师也讲述了成昆铁路建设时,在一些画面中看不到的细节。

细节捕捉

纪录片是纪录片最大的亮点,细节是纪录片最容易的亮点,也是纪录片创作尤其是拍摄中的难点。因为它必须由我们的摄影师在现实生活中捕捉,由我们的导演在无数的影像资料、图形资料和目击者的口述中捕捉。所以,捕捉细节应该是纪录片创作者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成功的细节捕捉基于三个基础:一是创作者的责任感,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第二是创作者的职业敏感度。第三是业务能力过硬。这里有两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在我厂出版的回忆录《我们的足迹》第三卷中,有一篇金永福的文章《我捕捉到了一个听不见的声音》,讲的是他随北京佛教音乐代表团65438到0987访问西欧时拍摄的一件小事:

“拍完表演,我观察观众的表情,选择了拍特写的人。发现一个中年男人闭着眼睛睡着了?当我再仔细看的时候,发现膝盖上的手有两根手指在上下拍打。说明观众不仅没睡,还听得入神。这让我很兴奋,于是我赶紧调整好距离,给观众的脸拍了个特写。镜头先在这个特写位置拍了五六秒,让这个片子的未来观众以为他和我一样睡着了,然后慢慢打开镜头,画面就变成了这个观众的中间场景——一动不动,让人确定这个观众睡着了。然后慢慢推向膝盖上的手指特写。这个镜头会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先生没睡,却被迷住了!”

这份真实的文字让人看到一个老摄影师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他捕捉细节的敏感,他用高超的业务技巧。

还有一个纪录片节目,讲述法律援助的故事。一名男子的女儿在家中被邻居强奸。这个人愤怒地伤害了他的邻居,并被逮捕入狱,而邪恶的邻居却凭借他的关系逃脱了惩罚。一年后,因为犯人得到了法律援助,恶邻居终于被绳之以法。影片中的受害女孩一直躺在一个小房间的炕上,背对着远处的镜头。小屋的门边潦草地写着“我不想见任何人”。女孩的母亲哭着告诉记者,自从出事后,女孩再也没有去过学校,再也没有踏出过这个家门,大部分时间都只是躺在那里。当记者第二次去女孩家,在门口告诉她坏邻居已经归案时,女孩仍然背对镜头躺着。天开始下雨了,记者不得不离开,带着一种说不出的遗憾。正是这种遗憾,让摄像师没有关掉镜头。当记者们走到女孩家的院子里回头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张年轻女孩的脸出现在小屋的窗户里,她微笑着。一个珍贵的细节就这样被捕捉到了。虽然这部电影我已经看了很久了,但是那难忘的笑容依然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说起这个细节依然让我心痛。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职业敏感度,恐怕很难捕捉到如此精彩的细节。

总之,细致捕捉细节,合理安排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谁在纪录片创作中拥有丰富的细节,谁就能很好地驾驭和运用这些细节,就有可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创作出优秀的节目。

纪录片影视节选(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