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我中世纪欧洲的所有历史和文化?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世代概念成为人们划分人类历史进程阶段的共同语言。如果从消极的角度看这三代人的历史特征,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所说:“一个世纪以前,几乎所有人都在感叹中世纪。从500年到1500年,被视为人类进步旅程中漫长而漫无目的的迂回时代——一千年的贫穷、迷信和黑暗,将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黄金时代分隔开来。”因此,中世纪是“黑暗时代”的代名词。但是,如果从同一个角度来看这三个历史阶段的交替,“历史学家现在意识到中世纪的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因为“多年的研究表明,中世纪的社会仍然在变化”,也就是“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结束时,欧洲的技术、政治和经济结构已经占据了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但当这种优势通过殖民扩张体现出来时,往往被视为邪恶,与中世纪联系在一起。
这样,中世纪黑暗的外表完全掩盖了中世纪的文化成就,促使欧洲以外的人带着对邪恶的怨恨认同欧洲人对中世纪的看法,并把中世纪的概念普及为特定历史发展时期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时代名称,从而使中世纪成为一个批判性的文化概念:“今天,在普通人的头脑中,‘中世纪’这个词已经发臭了。”所以,一个现代改革家要批判他保守的对手的思想,只需要给他对手的思想贴上‘中世纪’的标签。"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世纪虽然不是黑暗的历史世代,但由于欧洲中世纪文化发展主要特征的独特性,它不同于古代和现代。这就是基督教的国家化、民族化不仅使基督教神学垄断了思想,成为官方哲学,而且使基督教会介入政治,拥有统治权力。在基督教从思想到政治的直接影响下,在维护和促进欧洲文化发展的同时,也阻碍和妨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所以这种影响正反两方面的反差是非常强烈的。相对于文化发展的评价,它需要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考察。作为个体观察者,往往局限于一个角落,所以更容易注意到这种影响的负面。
同时,随着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发展逐渐转向现代文化的发展,这种影响的负面性越来越突出,而这种影响的正面性逐渐淡化。所以,早在公元1381年英国农民暴动时,就有人明确提出:“亚当犁地,夏娃纺线,谁是士绅?”它呼吁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这显然是来源于圣经中关于消灭贫富,人人平等,建立人间天堂的说法。因此,它不仅反映了《圣经》教义的影响已深入人心,上帝之光照耀大地,而且表明基督教正统神学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教会在基督教国家的政治权威受到了挑战,标志着基督教从意识形态到政治的专制地位的全面衰落和向宗教本位的必然回归。可以说,中世纪的黑暗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罗马帝国在分裂过程中遭到德国人的入侵,东罗马帝国长期采取自卫政策,限制了文化创造的活力,使文化发展停滞不前;而西罗马帝国无力抵御外敌入侵而灭亡,新的统治者日耳曼人还处于氏族阶段,在文化上远远落后于罗马人,所以文化发展出现了落差,与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是基督教分裂后长期纷争。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操纵和压制不同的教派,使东正教成为王室工具,失去了基督教的宗教独立性。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新统治者与天主教达成妥协,教皇国的建立加速了其世俗化进程,与基督教的宗教标准相去甚远,从而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黄金时代形成强烈反差。这样,如果从异族入侵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的时间划分,它的起始时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结束时间是奥斯曼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和东罗马帝国灭亡的1453年。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东正教为标志的拜占庭文化和以天主教为核心的西欧文化。同时,如果从宗教纷争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的时间划分,从公元482年东西方教会分裂开始,到1452年东西方教会正式宣布“联合通谕”结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东正教和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
公元324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统一罗马帝国后,将古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并将其作为罗马帝国的东首都。后来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被称为新罗马。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东罗马帝国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在欧洲东部以外的亚洲和非洲,尤其是人力、物力、资源丰富的小亚细亚。另外,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在差不多1000年的时间里,一次又一次击退外族入侵,这是其文化发展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