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学派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林东学派虽然“住在水边的森林里”,但仍然“志在天下”,着眼于国家的兴亡。他们的政治主张主要通过个人活动来表达,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抨击和反对大宦官和官僚的专制乱象,主张改革国家事务。他们指出:“今毒之人定于中涓(宦官),与中涓同毒者实为外院(内阁)”(《明代史梦麟传》);他主张把一切政治事务统一到六州,把民意交给宫中官员,积极参与和领导反对宦官专制的斗争。提出开放地方政权,利用和发挥地方士绅中有识之士的力量,发展社会经济。被称为“林东八君子”之一的钱一本也提出了“打破常规,公开选举”的主张。其次,抨击科举的弊端,提倡广纳贤才不分等级,创新官员管理。顾宪成明确指出,科举选士要脱离常规。“读书人也选择贵贱,贵贵,贱贱,但也只是对的。”(《高静臧稿》卷二)顾允成提出要公开表彰“洁身自好,爱民之士”。他们要求“天下士无不思圣贤,不惜异用”(《明万历实录》卷三四三)。因此,在天启二年(1622),高攀龙发表了《别样用人》,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尊卑的伦理观念。第三,我们应该反对任意征用。翰林院审查的姚锡蒙在《代方发挥地方利弊》一文中说:三吴各郡,财政赋税一向很重。东北满清兴起以来,户部备受指责,于是有了加派之名,贫民怨声载道,甚至卖子卖妻。因此主张实行“惠商”政策,简化收税手续。林东学者从利国利民的政治原则出发,以民主的思想,大胆提出了“天下之是非,应闻天下之声”的口号。顾宪成还愤怒地痛斥朝廷“外人来了,庙堂必有错;外人,宫观必以为是”(明代顾宪成传)表达了林东士人反对朝廷的态度。他们也反对宦官的恶行。于懋衡在《请停止矿税疏》中揭露陕西省税监梁勇之恶,李三才揭露安徽省税监陈增之恶,强烈要求从宦官手中收回矿税之权。林东学派反对宦官的正义行动和一些主张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但遭到了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势力的残酷镇压。
林东学派以顾宪斋和高攀龙为代表,一面从事学术研究,一面讽刺时政,评判人物。万历年间,在学术领域,王阳明学说中空谈心性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王门后期学用王阳明“无善恶为心体”之说,主张“三教合一”,吸收佛教思想,传播禅宗风格。顾宪成、在肯定阳明心学对朱后学的“突然觉醒”的同时,也对“致良知”说的危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认为王阳明“心即理”的观点以人心为标准衡量是非,必然导致“引天下一而无为。”反对王雪的空谈,提倡“贵实践”。钱一本说:“学不是练,是空谈。”(《林东研究》卷五十九《明代儒学案二》)在林东学者制定的《林东之约》中,明确规定其学术宗旨为“鞠躬修行”、“先言后行”。他们还围绕本体以及本体与功夫的关系展开了“道是善”与“无善无恶”的争论。台州王雪的周汝登、关之道等人曾根据王阳明“无善恶为心体”的学说和宋代学者周敦颐关于太极无穷的观点,将本体和功夫一分为二。顾宪成和高攀龙则视“善”为天下之本,主张本体与功夫的统一。批判“无善无恶”实际上是要废除是非标准,认为这是一种以学术杀天下,主张文人要“居于庙堂之上,为君尽一切;远离江湖,事必为民。他既反对王阳明“尊物”或“尊心”的观点,也不同意朱认为“至善”是封建道德的根本原则,主张天地内外无分,强调“一草一木”也有道理。
林东学派非常重视学术研究的方法,主张讲学结合,经常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讨论学习心得,“或微调过去,或考量现在,或研究典故,或访谈人物”,把学术交流与社会现实和政治结合起来。他们的聚会也伴随着一定的仪式,东林书院的记载中有十一种习俗和仪式。这种教学相结合,相互印证的学术研究方法代代相传,学者云集,成为吴中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事。也为清代顾、黄宗羲、方以智等初学者所模仿,发展成为新一代重实践、重示范的学术风气。
除顾宪成和外,林东学派的其他著名学者还有钱一本、孙、史梦麟、刘永诚、薛福蛟、叶懋才、许、刘、黄遵素、陈等。他们还在学术上抨击王阳明的学说,支持朱成的理学。然而,他们各自的学术观点并不一致,也与朱成的理论不同。而林东学者敢于突破理学的束缚,提倡“有用之学”,这是林东学派区别于宋明理学的重要学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