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历史沿革

根据地理变迁和历史渊源,今天的南通大致分为南北两部分。今天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分属吴越、楚等国。东晋艺兮七年(411),宁海、如皋两县所在地,隶属海陵郡,是北方地区设县的开始。今天南通南部的前身是通海地区。

到了唐代,胡斗洲得到了发展。玄宗干甫二年(875年),南通有克制使郎山镇。后来五代又建立了丰乐镇、大安镇、崇明镇、狼山镇。五代时,直接统治静海、东洲的是姚氏家族。姚建立了一个市政厅,被称为静海首府镇,管辖四个主要城镇:狼山,丰乐,金奎大和崇明。

后周咸德三年(956),周军四面受敌,姚政权控制东周、静海约半个世纪。咸德五年(958)初,后周建立静水师,不久升为通州(今南通市),静海、海门两县划归通州管辖,州治在静海。

宋代通州属淮南东路。天盛元年(1023),通州改名崇州,又称崇川。郑和七年(1117),通州曾称静海县。

元初至元十五至二十年(1278 ~ 1283),通州升级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复为扬州路。崇明县曾短暂归属通州,后归属苏州。

明初,撤销静海县。此后,通州只管辖海门县。

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被关。次年七月,南下占领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弃县为乡,并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为直隶州,隶属江苏布政使部,统领泰兴、如皋两县。乾隆二十六年(1761),调任江宁。乾隆三十三年(1768),在通州19沙、崇明11沙和新崛起的天南41沙设立海门直隶会馆。

9月18日(19111165438)通州官绅响应武昌起义,宣布通州脱离清朝统治,次日军政府成立。

民国元年(1912),江苏临时省议会决定在通州设县,改称南通县,行政区划与宣彤当时的13市8乡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16年(1927)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军(北伐军)到达南通,推翻北洋政府南通县总督署,成立中华民国南通县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隶属江苏省政府。民国二十三年(1934),江苏省第七行政区(后改为第四区)专员公署设在南通市,下辖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崇明五县。1938年3月,侵华日军侵占南通城,建立傀儡政权。国民党南通县政府先后迁至金沙、北行桥,专员公署先后迁至马塘、挖港。

1940、11年10月,新四军东进如海齐地区,随后按“三三制”原则建立南通、如皋、海门、冀东四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3月,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成立;1945年2月,苏皖边区第一、第九行政区专员公署分别成立。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又经过三年半的解放战争,1949年2月,南通市解放。华中行政公署决定将南通市、唐闸镇、天生港镇、路洪闸及郊区农村划为南通市,属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行政公署设在南通市。当年5月,第九行政区更名为苏北南通行政区。

1950年5月,南通升格为苏北行政公署直辖市。1953年6月至1年6月,南通市划归江苏省管辖,南通区同时成立(同年4月起更名为特区,7月1978起改为地区)。其中“市”为市区和郊区所辖,特殊地区(地区)为海安、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崇明所辖(其中崇明于6月1958+065438+10月划归上海)。地市并行体制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南通地区行政公署,原行政公署下辖的6个县由南通市领导,市管县体制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