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哪些饮食文化?
贵州地处亚热带高原山区,独特的气候为各类动植物(包括家养和野生)的生长提供了最佳条件。这些大自然慷慨赐予的动植物,为各族人民生存和创造饮食文化提供了原料,从而形成了贵州许多鲜为人知的民族饮食习俗。
贵州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以辣、酸、茶文化为特色。贵州人不怕辣:盐是一切味道的根源,没有盐就没有味道。由于贵州历史上缺盐,“斗米斗金盐”的时代环境,使得辣椒成为贵州美食中各种口味的主宰。在长期的吃辣实践中,贵州各族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辣椒制品和一系列辣椒菜肴。
最有特色的有:干辣椒、湖辣椒面、巴赞辣椒、红油辣椒、坏辣椒、阴辣椒、肥辣椒、_辣椒。贵州人爱吃辣,常解释为“三日晴”,湿度太高,所以用辣椒御寒防潮。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贵州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合辣椒生长,而贵州各族富有创造力的人民在长期的切辣椒、吃辣椒的实践中,赋予了辣椒更丰富、更诱人的饮食文化内涵,使得这种原产于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浆果在贵州高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辣椒的营养和特点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B、辣味色素等,能刺激食欲,健脾活血。可用于美容养颜,现代科学证明,多吃辣椒还能防癌。
贵州民间有句话:“三天不吃酸,走路就掉。”。“摸透”就是无力地走着,却摔倒了。可见,酸在贵州民间饮食习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创造了多种制酸技艺,用酸制作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菜肴。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中的酸可分为两类:一是作为饮料和调料使用的酸(不包括市售的酸醋),称为酸汤;另一种是指酸的食物。酸汤:米汤酸汤、番茄酱、鱼露四种。它的用料、制作、口味、风格都不一样。
牛肉别肉:这是居住在黎平、从江和榕江县的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食。“牛鳖”是侗语和汉字意译结合而成,指的是牛胃和小肠内未经消化的草料挤出的汁液。宰杀牛时,剖腹后取出胃和小肠内的草料,压榨过滤后得到一种灰绿色的汁液,再加入少量苦胆,放入锅内,加适量植物油熬煮,使之成为黄绿色、清香、微苦的牛肉,是烹制牛肉菜肴的专用调料。
牛里脊肉用牛肉火腿或牛肚(也叫牛肚)洗净,切丝或剁碎,与牛肚切片,煎或熟,装盘,加葱花、蒜泥、姜末、陈皮、萝卜、辣椒面、盐等。,最后浇上精制的牛柳拌匀,就成了一道美味香浓的民族风味菜肴。
牛的胃液经酸化、精制后提取的精华,香味浓郁,是人工合成不了的“液体味精”,可用于强身健体、治疗疾病,具有滋补润肺、清火提神的功效,故称“百草”。
此外,贵州东南部的侗族人民种植糯米的历史悠久,尤其是侗族南部地区,以生产优质香糯而闻名。
由于香糯多生长在高山水田中,土壤、水质、气温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人可作为农家肥,因此是一种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方便储藏、热带方便、经济实惠的特点。
“饮食文化”是中国最大的文化;;吃饭的核心是“品质”和“格调”。食用品质包括(1)原料品质,(2)加工工艺品质,(3)成型后的品质(色、香、味、美、形)。吃的风格,狭义的说,吃的氛围、习俗、环境、空间;广义是吃的文化。
吃的目的和作用:(1)原始吃是为了维持生命,满足饥饿,丰衣足食;(2)现代饮食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健康、美丽、智能和长寿。(3)吃的过程要快乐健康!
随着人类和自然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人们吃添加剂、促生长剂等元素,喂畜禽,用工业化肥种植的作物等。,导致很多孩子性早熟,饱受肥胖之苦。也让人们意识到回归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在人们喜欢吃农村地区用熟饲料喂养的无污染的鱼和猪肉。因此,绿色食品的开发和利用必然成为大势所趋,这是由于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需要。
随着人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从吃饱吃好到菜品丰富,营养健康,延年益寿,聪明美丽。环保,自然健康,一切都要自然和谐,一切都要有利于“身心健康”,在饮食和烹饪技术上更要注重工艺。“原料天然,工艺精湛,用料考究,快乐享用”。烹饪技术越来越现代化。除了技术工艺,还要讲科学勾兑和加工配伍禁忌。菜肴除了色、香、味、美、形,还要讲营养、健康、卫生、标准化。
在21世纪和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是否应该认真反思饮食与我们生活质量的密切关系,我们身体的健康成长与生活质量,人类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西式快餐”和一些菜用煎、炸、炒、炸、炸的方式烹饪是不科学的。在烹饪过程中,尤其是一些薄的水果,其营养成分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被严重破坏,以至于菜肴的营养被破坏或丧失,除了味道和美观之外,没有什么营养健康可言。很多国内外游客来黔东南旅游观光,就是为了追求自然,回归自然,回归自然。
然而,贵州菜,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菜肴,是一种简单自然的饮食习俗和烹饪技术,可以保留菜肴的营养,促进饮食的健康。饮食与健康: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凡事要辩证喂养,因地制宜,针对具体对象,具体供给;在养生和饮食文化方面,道家崇尚自然,主张多吃山珍海味和野果;儒家讲正气,互补,阴阳和谐,弥补不足,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佛教提倡素食修身养性,胸怀宽广。
贵州的少数民族是习俗,歌舞多,很多人一起愉快地欣赏,都有利于“身心健康”。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是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和潮流,而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贵州美食也一直遵循着养成。做出美食,创造健康,享受快乐。现在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白领和高薪人群,追求健康、营养、美丽、智能等消费时尚和吃货生活。贵州贵州菜营养丰富,烹饪工艺简单,吃法独特,具有“返璞归真,返朴归真”等特点。所以我也叫“贵州贵州菜”“贵州菜”,有两层意思。“第一,它代表了贵州的民族特产;二是代表现代贵族生活和时尚潮流。有很多暗示和意图?
“药食同源”,医学典籍上说:“药胜于食,食胜于情。”我们谈论的是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在我们日常的餐桌上,在日常的“喝、吃、起、住”中。烹饪和饮食要树立“科学的养生观”。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侗族是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其中贵州省人口最多,在古代文献中称为“罗越”、“辽”、“侗蛮”。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出产“香河糯”(号称“糯米之王”)、稻鲤、油茶、杉树,擅长编织侗锦。鼓楼和“于风桥”是其独特精美的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贵州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体系,大致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杂(饮食结构)、酸(口味爱好)、喜(宴席氛围)。它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首先跟大家说一个杂:一个杂是杂的食物来源。
在大多数侗族地区,有四次月食,两餐两茶。大米是大米的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的种类很多,有红糯米、黑糯米、白糯米、秃糯米、干糯米,其中以香河糯米最为著名。他们把各种米做成白米、花米、白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的时候,他们用手把米饭揉成团,叫做“吃米饭”。
侗族人一般习惯早上做一天的饭,带上山吃。其中香河米做的“蒸饭”特别甜,有“一个蒸饭香全村”的说法。侗族人喝的茶指的是油茶,是用茶叶、爆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肉、猪水、盐、葱花、茶油等熬制的浓汤。,既能解渴,又能充饥。伴随着米和茶,有蔬菜,鲜鱼,肉类,瓜果,野味,菌类和饮料,食物来源广泛。蔬菜大多做成酸蒜。鲜鱼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虾、蟹、田螺、文蛤等,可做成烤鲤鱼、草鱼汤、现炒鲫鱼、吮吸田螺、酸虾、酸蟹等名菜。肉类主要是猪、牛、鸡、鸭,区别不大。瓜果类有刺李、猕猴桃、黑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果、刺栗、大王泡、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其中,橡树的果实可以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以清洁洁白的牙齿,茶树上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有老鼠、蛇、蝌蚪、四足蛇、小蝉、小蝗虫、地蜂蛹、石蛙、穿山甲、小乖乖鱼、麋鹿、梅花鹿、黄麂,还有吃松果的松脂鸡、松脂猪,侗族人都能巧妙利用。木耳耳朵方面,有松茸和好吃的冷冻鸡丝菇,还有可以用来做粑粑和粉条的藤根和葛根,水田里生长的小苔丝,到处都是竹笋。饮料以家酿米酒和“苦酒”为主,还有茶和果汁。据粗略估计,侗族常见的食物不下500种,有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丛里爬的。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极强的生存适应能力。第二个是二元酸:没有什么是酸的。
侗族人喜欢酸味,和苗族人的爱好一样。自古就有“侗族人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也说:“三天不吃酸,走起路来就败。”在侗菜里,一半以上都是酸的,有“不腌则无酸”的说法。这些酸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1,材料广泛。猪、牛、鸡、鸭、鱼虾、田螺、河蚌、蜻蜓、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山竹、洋葱、芋头都可以放在坛子里腌制。
2、腌制方法巧妙。先做浆水,加盐烧开,放入原料继续煮,放入泡菜坛,与酒、芝麻、豆粉混合,密封深埋。
3.存放时间长。腌制蔬菜可保存2年,腌制鸡鸭可保存3 ~ 5年,腌制肉类可保存5 ~ 10年,腌制鱼类可保存20 ~ 30年。除非有大庆仪式,否则不开坛。董家宴,一碗碗酸辣鱼,还有由十大菜式组成的“董村酸辣鱼宴”,是世界罕见的。又是三喜:喜气洋洋的酒席。
在侗族人的心目中,糯米最香,甜酒最醇,酸菜最香,烟叶最爽,酒歌最爽,宴席最欢腾。侗族人要宴饮奏“铜巴”,其工艺复杂细致,品种繁多。比如有紫苏汁的叫红冬巴,有杨梅叶的叫黑冬巴,有馅的叫豆沙冬巴,枣泥冬巴等等。酒席泡茶时,要加入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饯花;宴席上,要备好五味姜、清香适口的油茶、香甜软糯的黑珍珠饭、水牛准备的酸龙肉、著名的野生草鱼,让宾主欢聚一堂。最有特色的是客人进村时的特殊欢迎仪式——“拦路酒”,与苗族的“拦路酒”略有不同。侗族人进寨子就在门楼设“路障”,挡住客人,喝起歌来。你唱我答,歌词幽默爆笑。唱完酒后,他们扫除障碍,迎客进门。而苗族则必须在客人进村之前,按照苗族的规矩喝下装满牛角的“拦路酒”。如果不能喝,注意不要用手碰喇叭。把手放在背后喝一口就行了,不然热情的苗族人会逼着你喝一整角的酒。郎德斋不大,但是他们的芦笙场很有名。当芦笙响起时,戴着精美银饰的苗族妇女会围着芦笙起舞,大饱眼福。在董村落座后,该换酒“作杯”了。邻居们要么自动来陪客,要么请客人到自己家里,要么“聚”在鼓楼里摆酒席,不分彼此。酒席上也有规矩,如“以鸡头待客”、“以油茶待客”、“以酸菜苦酒待客”、“吃闭饭”、“饮酒”等。清代一首诗说:“吹过芦笙,鼓楼满词,酸鱼糯米常留。没必要染牙齿。”是侗寨客人生动场景的写照。最后有四个感谢:感谢厨师。
侗族对厨师的尊重也是其饮食文化中特有的内容。在许多宴会上,客人和厨师要两人一组唱歌,互相致谢。比如一首《感谢厨师》是这样唱的:“厨师们总是忧心忡忡。他们半夜起床,坐在冰冷的长椅上。烧他们的手和脚需要很大的能量。把猪肉堆成鲤鱼背,萝卜切成绣花针,木耳翻炒,香葱炖猪蹄,鸡蛋拌面粉做酥肉,蜂蜜小米用面粉蒸。十种织锦,巧手而成,技为先。吃在嘴里会有一百种味道,这要归功于我全心全意的厨师。”侗族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不要坐在门槛上吃东西,不要看着别人吃东西;正月初一无火;祭祀期间不允许外人进入村庄;丧期孝子忌吃素,但鱼虾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