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

红石有七个来源:

(1)洪氏家族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是* * * *的后代。

古时候有个* * *工。史书上说:“* * *工,人面,蛇身,诸法。”据《元和氏编》和《尚书》记载,* * *工自黄帝时代起就处于管理天下水利的地位,被尊为水神。颛顼帝、* *工作者起兵争天下,失败后,一怒之下推倒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了大狱,* * *龚氏又变得不忠了。大禹镇压他们后,被驱逐出中原。* * *工作者的后代一是为了避免树敌,二是为了让后人不要忘记自己是水神的后代。于是,他们在“* * *”姓旁边加了三滴水,改姓洪。

②洪是* * *国的后裔。

据《氏族简史》记载,西周时有个* * *国(故城今河南辉县),叫* * *伯。春秋时期,* * *为魏所灭。子子孙孙以* * *为姓,然后添水造洪水。

③后洪是(即轩辕)。

据《道史》记载,之后有一姓洪(即轩辕)。

④后洪被封为杨侯。

西周初年,周文王的私生子伯乔被封为杨侯。杨后国,定都洪洞(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又称洪洞国,后代以国为氏。

(5)洪(洪)为避讳改姓洪。

1.南北朝时,北魏封文帝为拓跋宏,孝文帝为袁弘。当时北宏(洪)家改为洪。

2.根据对数百个姓氏的考证,为了避免唐李洪的隐姓埋名,于姓和常州洪姓都改为洪姓。

3.据《姓氏源韵书》记载,五代时期的刘弘昌、刘为避免父亲的隐姓埋名而改名。

(6)其他民族的改姓。

清代满族八旗继爱新觉罗、洪佳、之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的,汉族的洪。

(7)少数民族中有一个洪姓。

我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等民族都有姓洪的。

(8)改姓:出自唐末闽国时期福建莆田人翁鹤,五代孙后分。属于长辈,给姓为姓。由乱改姓翁是洪氏的另一个来源。翁姓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氏编及系记载,西周初年,王召分支后代封于翁山(今浙江定海县东),后以市名“翁”为氏。唐德宗时期,翁氏家族有一支何公从中原进入普普,布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北高柱庄)为始祖,传入第五代,生下翁干。福建(936)年间,翁干度拜大夫,与陈结婚,生下六子,名弘、江、翁、方、龚、王,均为进士,史称“方”。长子厚,“博”字起。是元年进士,礼部尚书,后改姓洪;次子龚楚,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全州法曹;三子易变,字为“简”。剑龙元年在宋太祖,随大哥列为秀才,官至建南少尉;四子居朴,字“纪”,开宝六年进士,官至曹昌酷吏;第五子老实,字“约伯”,宋太祖开宝六年来与四兄弟同列,官至大理,监管帝国;六子退,字伯荣。宋永熙二年随二哥列为秀才,官拜朝散郎,少州传判。这六个兄弟都被列为进士,地位非常高贵,有“六方”的美誉。

汉族人大多认为自己是古代炎帝神农的后裔,是工人的后代。传说虞舜年间,* * *工人被流放到幽州(今辽东半岛辽阳市)。商周时期,* * *工人的后代已经陆续进入中原。西周时有两个洪姓封地(即* *伯的* *国和阳侯的洪洞国),分别位于河南辉县和山西洪洞。可见,这一时期洪活跃于辽宁、河南、山西等地。到了汉代,洪姓已经传到了河北、河南、安徽等地。东汉灵帝年间(168 ~ 189),* * *是长乐的下属史家。当时太监曹节专权,杀了忠良。* * *普普怕党争事件受到牵连,危及性命,于是弃官避仇,隐退改姓,迁居敦煌。弘普发展成为敦煌显赫家族,以敦煌为郡治,尊弘普为祖。三国时,洪菊是吴栋(今安徽省)庐江太守。洪菊是宣城(今安徽定城)人。《宣成纪》云:“时,吴在庐陵郡,背土弓。当你摆脱了人,你会乞求,指着弓云:没什么,吐尔。”可见,在三国时期,安徽鼎城已经是洪姓人的重要聚居地。因此,宣城成为洪家的又一重要郡县。

隋唐时期,大量中原洪氏宗族成员南下,进入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唐二年(669年)陈政入闽,洪有道等河南固始兵随陈政入闽,后定居福建张泉。这就是最早进入福建的洪姓人。

唐玄宗时(712 ~ 756),于改姓洪。《洪氏家世考》载:(江西南昌)洪氏家世由唐明帝改洪张羽洪氏加入洪氏,使洪氏形成了敦煌、宣城、张羽三大世系。江苏常州洪察在(780 ~ 805)期间,改姓“洪氏”。

据《姓氏纂修》记载:“毗陵监御史洪察,常州人,姓洪也,避孝改姓洪氏;生儿育女,与人同居;生经济,劝大夫。”唐朝末年,居住在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的另一个洪姓家族黄敬敦为躲避战乱,迁居饶州(今江西饶州)乐平以东,改姓洪。这个洪家也成了的一个洪家。

贞元七年(791),福建莆田县九集镇前韩头村第五孙洪贵(字大定),被贬为潮汕刺史,后定居潮阳龟山,后迁居嘉定,成为洪入潮的创始人。据潮州洪氏族谱记载,洪桂后裔分布在潮汕(含海陆丰)12个县市,170多个村,总人口20多万。

乾宁年间(897),王超、入闽时,河南固始的洪等兵随大军入闽。据晋江英林洪氏族谱记载,其始祖洪谷丹从河南光州固始随王超、王进入福建,三迁后迁至晋义南门外十四都英林村。据黄敬敦《江西婺源洪氏宗谱》记载,唐谷丹是洪的第三子,十四代即十四郎。中和二年(882)任王绪参议员,中和五年带两个儿子南下。光启二年(886),王超驻守五榕泉山,景福二年(893),欢呼王申智攻克抚州。三迁后,迁居晋江英林。他们的后裔主要聚居在晋江英林及英林周边的几十个村落,流传到厦门的鲤城、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永春、同安,以及广东、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北宋初,江西乐平一个洪姓迁到福建宁化,后来又发了两个分支,一个迁到广东海阳唐田,一个迁到嘉应州(今梅州)。一家迁到丰顺布心,后迁到梅州市梅县区石坑玉屏(冯桂生为创始人)。与此同时,在福建还有一个特别崛起的洪氏家族,被称为“六方”。这个洪家是从翁姓改过来的。乾隆元年(960年),在南唐(898-951)任大夫的翁干带着六个儿子,改名为洪、姜、翁、方、龚、王六姓,逃亡避难。后来六个儿子都考上了北宋初期的科举,也就是有了“三科六士”的故事。长子翁厚,字伯,堂号敦煌,姓洪。是元年(960)进士,被封为郎中,也是寺中栋梁之才,赐费鱼袋。他的后代以洪为姓。因此,红石人中有一部分以“六桂”为堂号。关于瓮干是否有六子改姓,众说纷纭。有些人不仅怀疑翁的姓氏,而且怀疑洪的姓氏。他们认为“刘贵堂”只是一种友谊,而不是一个宗族。

干兴元年(1022),家住苏州吴县的洪仁出任福建漳州府长泰知府,随家人迁居长泰。据《台湾省地区百家姓源流略》记载,洪仁是西域敦煌弘普的后裔。洪朴园迁居西域敦煌后,宋朝时,其后裔洪返回中原,迁居苏州吴县。洪仁入闽任长泰县令后,其后裔洪元璋迁居漳浦,即车田夏颖的祖先。其后裔见于龙海市九湖林下村和相城区山治镇林内路社。红人中的一个红苗族群,分布在漳州、龙海、漳浦、东山、广东及海外。

北宋末至南宋初,弘普第四十代子孙孙和昆中从江西乐平进入福建,先后在厦门、同安、晋江等地居住。南宋建言年间(1127 ~ 1130),焦红成为福州府城,任大夫。绍兴十年(1140),焦红次子弘道因战乱隐居在同安小滕后头堡社。其后裔分为窗东、蔡埔、莲湖、金门,俗称夏虹、三洪。南宋建炎三年(1129),洪灏被任命为易慧馆官,假借礼部之名被派往晋国。金的去留?洪灏(1088 ~ 1155),江西乐平县金山乡宏远人(有资料显示,洪灏实际上已经迁到杭州余杭区武昌,并在武昌村设立了专门的红石文化研究室),洪普第四十孙,北宋五年(665)从政。洪灏在金15年威武不屈,直到绍兴十三年(1143)才回归。他被称为“宋朝的苏武”。洪灏有三个儿子:长子石红,曾任绍兴府和浙东公使;次子洪尊、三子洪迈,都被尊为“三洪”、“三废墟”。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万遣使议和,洪迈为伴。于是,洪迈以翰林学士的名义,作为徐金国的御前特使,前往徐金国。金人逼他称之为“陪臣”礼(诸侯的大夫出现在皇帝面前,自称陪臣),但他坚决拒绝,于是被金人扣留。他像父亲洪灏一样忠于自己的祖国,被称为“父子忠臣”。因此,洪家后人以“双中”为堂名,纪念先人。隆兴元年(1163),洪尊之子洪谟随叔父金红及其兄弟前往福建泉州。洪魔领着儿子洪家和洪欣住在晋江屿头村;一子迁居南安石鼓山下(今石井镇古山村)。乾道二年(1166),洪迈为冀州(今江西吉安)的周知,后为赣州(今江西赣州)的周知,不久迁至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同年,洪迈次子步骘,居李向峰十三都同安白蒲村(即新店镇洪厝村)。景延二年(1277),石红长子洪权之子洪庆喜出任知府,由江西乐平佘山乡迁至福建同安。其后裔分为石头、西亭、下坂、蚕口。石红次子洪杰,分石狮龙洞等寨。可以说,江西乐平洪氏家族凭借显赫的声望和地位,大规模进入福建,为洪氏家族在福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后裔遍布八闽。

南宋初,清原军使陈的后裔陈顺斋和儿子陈文斋为躲避元兵追击,进入英国首都。陈文斋入赘洪家,生下梁斋,随母姓为洪。陈文斋的妻子洪是洪权的孙子洪天喜的后代。洪天喜之子洪,投靠独生女,隐姓埋名从石柱迁居英山。陈文斋入洪家后,其子改姓洪,自立堂名“翁山”。据《明弘治元年(1488)五榕翁山洪族谱》记载:“我家始祖为陈,因避难迁居英山,二祖文宅,于洪门为妻所养,三祖梁宅由母姓改为洪氏。从此,他的子孙繁衍生息,瓜得以保存。鉴于改姓,先人并未以‘颍川’或‘敦煌’为堂名,而是以土地命名。南安曾设五榕州,建立自己的堂名‘五榕翁山’。“洪良斋的后代分布在杜英10个村庄。丰州西华洪氏一家是从石狮江洪洞迁入的。丰州仙河洪厝从晋江屿头崛起,迁入。石井景贤、觉斗、钱莹、凤州卧饼、水头油园、东田官田等红石家族都是从晋江英林分支而来。

明初,山西洪氏作为迁居洪洞槐树的人的姓氏之一,迁居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与此同时,闽南洪姓人也向省内各地和省外迁徙。华美红石的洪日芳迁居福清县景阳;码头里的洪山红后代,迁徙到福建仙游黄沙、金田,浙江平阳码头。杜英东山房、东四方的部分后裔迁到了浙江平阳的汤坡和福清河口。丰州洪厝后裔迁居龙田、福清等地。

清初,福建、广东沿海的洪姓人开始向台湾迁徙。据有关资料记载,雍正年间(1723 ~ 1735),福建漳州地区漳浦县板龙保车田仓排人洪昭元,率部对台湾乌溪支流毛罗溪及八卦台之间的县村进行殖民。乾隆初年,来自铜坂龙车场的洪二之、洪清潭、洪宽宽、洪兄弟,穿越猫罗溪东,进入台湾北投社狩猎场,分别居住在下岐老、石头铺仔两村。此后,乾隆、嘉庆年间,漳浦洪氏相继入台。洪氏在台湾草屯形成了一个大家族。清道光四年(1824),在曹屯修建闽南传统四合院祠堂。现存祠堂有敦煌堂、洪氏宗祠、敦伦堂、敦成堂,建于道光二十六年。同一时期,还有晋江三村的洪氏族人迁居台湾彰化二林、方圆。后来,这些入台的洪人陆续移居到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加拿大、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今天,洪氏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郡县有:敦煌、、宣城、翁山等。主要殿堂名称有:双中、宜居、赵胤、屏山、敦煌、积德、六桂。江浙一带洪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26%。洪是中国第107个姓氏,占中国汉族总人口的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