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他的一生,他的外交手腕和政治思想?
1865438+2005年4月,一个典型的普鲁士勇克(指具有典型封建军事色彩的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家庭在柏林西部的申豪森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男孩。虽然当时的人们并不清楚这个男孩诞生的意义,但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名叫奥托·冯·俾斯麦的男孩的诞生,预示着德国统一的历史并不遥远。
正是在这一年,拿破仑的军队打败了滑铁卢,曾经荡涤欧洲大陆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进入了历史,欧洲重新回到了列强逐鹿的状态。
在欧洲中部,曾经辉煌的“神圣罗马帝国”几乎不可能复活。在其废墟上矗立着由38个州组成的“德意志联邦”。这个由普鲁士和奥地利主导的政治组织松散了,“德国”成了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历史名词。实际上,它代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但是,欧洲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德国出现在欧洲中部。
然而,在拿破仑时代兴起的德国民族主义和经济的融合为政治统一铺平了道路,唯一缺乏的是一个伟大灵魂的出现。
此时灵魂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整个德国只能静静等待他的成长。
学习之道
像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年轻的俾斯麦很早就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在一幅流传后世的俾斯麦童年画像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脸颊丰满、头发蓬乱、鼻子上翘、下巴翘的男孩。很明显,他那双活泼的眼睛里同时流露出调皮的神情和凶狠的目光。晚年,俾斯麦把自己比作波美拉尼亚沼泽中的一只雁,它的翅膀被无情的城市居民剪掉了。
此时的俾斯麦已经开始展现出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天性,也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性格成就了德国历史上一代伟人。
俾斯麦后来在外交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母亲为他设计的学习方式。希望他能成为外交官的母亲,很早就把年轻的俾斯麦送到柏林最好的普尔曼学校。后来,他先后进入弗里德里希·威廉文科中学和灰僧修道院文科中学。
在这些地方,年轻的俾斯麦的才华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他开始爱上歌德和席勒。这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话语深深感染了这颗年轻的心。也是在这个时期,俾斯麦对过去几个世纪围绕战争与和平的斗争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种深刻的历史感为他准确判断未来的国际形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832年,年轻的俾斯麦完成了中学学业,在母亲的坚持下,进入了当时德国最先进的大学——汉诺威的哥廷根大学。
在哥廷根,这个叛逆的年轻人加入了崇尚民族精神的大学生协会,决心为普鲁士贵族的荣誉而战。为此,入学仅三个月,他就进行了第一次决斗,在随后的九个月里,这种决斗进行了24次。俾斯麦的叛逆行为最终引起了学校的不满,促使他转学到柏林。
1835年5月,通过考试,取得司法见习员资格,次年取得见习官称号。至此,年轻的俾斯麦初步具备了外交官的资格。
忠于君主的年轻容克
虽然俾斯麦本人强烈希望进入欧洲外交界,他的母亲也尽力利用家庭的影响力帮助他实现愿望,但也许正是他放荡不羁的大学生活,让当时的普鲁士外交部长约翰·冯·安西隆对这个充满勇克习气的年轻人持保留态度,约翰最终劝他先去德国工作。这显然不是他母亲和俾斯麦所期望的,于是几经辗转,1839年,他母亲去世,他终于向波茨坦当局递交了正式辞呈。对于这次辞职,他自己解释说,他的才能和资历不适合初级岗位。“我知道我的志向是指挥别人,而不是听别人的。”
此时,普鲁士正感受到经济变革的推动力。1834年,德国全国统一的关税同盟正式成立,打破了此前38个国家经济各自为政的局面,这是经济统一的开始。从此,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德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847年,西门子成立,同年,一个叫克虏伯的铁匠第一次铸造了枪口枪。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特别是各国间经济和文化的融合,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
这一呼吁引起了辞去公职的俾斯麦的注意。作为勇克阶层的一员,他很快意识到经济改革后隐藏的政治胎动。这种对政治的敏感得益于他自哥廷根时代以来形成的对历史和政治的巨大兴趣。这种兴趣促使他在英国认真学习政党政治和文学知识,阅读黑格尔的《形而上学》、d.f .施特劳斯批判《圣经》的神学著作和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这些知识的积累,不仅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利益至上”思想奠定了认知基础。他从65438年到0842年的英国之行加强了他对现实的国际关系的信念。
这个在经济上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的年轻容克,想发展经济,却不想推行民主。因此,他一当选议员,就像在哥廷根一样成为捍卫王权的斗士,并在议会辩论中得到忠于国王的保守派“宫廷党”的肯定。正如当时的一位使节所写:“在少数支持政府观点、代表国王意志的发言人中,有一个名叫俾斯麦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据预测,他很可能在未来的会议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犹豫了。最终,他没有接受俾斯麦对议会中反对王权的自由派实施铁腕政策的建议,议会解散后组建的新政府中也没有俾斯麦的痕迹。在他对拒绝任命俾斯麦为内阁大臣的眉毛批评中,他写道:“红色反动派——嗜血成性——将来还会被再次利用。”
捍卫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者。
虽然腓特烈·威廉四世没有任命俾斯麦为内阁大臣,但他对君主的忠诚得到了国王的肯定。1851年,他被任命为普鲁士驻法兰克福邦联议会大使。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在法兰克福期间,俾斯麦的政治阅历迅速增长,对德国的大局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与奥地利前总理梅特涅的相识,让他对奥地利有了新的认识,团结意识开始萌芽。
他在法兰克福期间,在与城市资产阶级密切接触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现代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权力的壮大无法阻挡,资产阶级要求改革和参政的愿望无法消除,这些都促使他改变了对资产阶级的看法。
此时,俾斯麦已经看到了普鲁士的危险和出路。
在1850年代以来的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方兴未艾,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普鲁士却还死抱着与俄国和奥地利的联盟不放。未知这两个国家制约了普鲁士的发展,尤其是后者领导下的德意志邦联。这种外交上的弱势地位会严重损害普鲁士君主制和容克在国内的统治。在俾斯麦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普鲁士的权力利益联系起来。为此,他主张对内资产阶级做出一些让步,寻求普鲁士领导下的德国统一。
他特别欣赏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德国实现政治统一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剑,一个国家支配其余的国家。”而这个特殊的“国家”在他看来无疑就是普鲁士。因此,他认为要实现统一,就要“把奥地利挤出德国”,这样普鲁士才能完成统一。
1856年,俾斯麦在仔细考察普鲁士的内政外交后,向德国和欧洲提出了系统的普鲁士政策备忘录。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所谓的“普鲁士国家利益”,要求将“国家利己主义”作为大国政策的“唯一健康基础”。该政策的目标是建立普鲁士在德国的霸权。俾斯麦认为普鲁士的“强权政治”不仅符合普鲁士君主制的利益,也吸引了资产阶级的兴趣和支持。在这里,他试图将普鲁士日益壮大的国力引向争取普鲁士霸权的方向。这一政策实施的关键是削弱奥地利,“炸毁”德意志邦联,将奥地利排除在德国之外。
俾斯麦得救的核心在于君主制站在了国运的最前沿,在国家内部进行了一定的宪政改革,促使资产阶级议会为了缓和国内的动荡而放弃了单独统治的要求。他设想建立德国君主立宪制,既能保证君主的统治地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产阶级的愿望。
这种挽救君主制的方式和勇克的统治优势满足了当时历史环境下国王的需要。所以当威廉一世(威廉四世的弟弟,1861继承王位)因为议会拒绝批准新的军事预算而陷入退位危机时,他就想到了这个“嗜血”的家伙。
1862年9月,远在法国的俾斯麦收到了他等待已久的紧急电报:“快来,危机继续。”9月22日,俾斯麦在柏林与国王举行了会谈。会后国王撕毁了退位诏书,走出皇宫的俾斯麦已经是普鲁士的首相兼外交大臣。这个关系到德国统一的伟大灵魂,终于来到了它应该在的地方。
此时,出现在俾斯麦面前的是千载难逢的促进统一的有利形势:在德国内部,关税同盟区已经像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一样运行,经济越发达,统一的愿望越迫切;普鲁士国力日益强大,羽翼丰满,军队早已做好战斗准备;对手奥地利在与邻国的斗争中被严重削弱。国际上,英国忙着在拉美和东南亚探索势力范围;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后,俄罗斯将注意力转向国内农奴制改革,无暇顾及他。唯一可能阻碍德国的是法国。一切似乎都在向普鲁士倾斜。
1862年9月30日,俾斯麦在国会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他声称是时候让普鲁士从自己的军事实力中获益了。"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掌握在手中,以待有利时机."他说,“这个机会已经错过好几次了。维也纳条约规定的普鲁士国界不利于健全的国民生活。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讲和多数决议就能解决的——这是1848和1849犯下的大错——而是靠铁和血。”“铁一般的演说”表明俾斯麦已经从普鲁士的勇克变成了德国的政治家。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创建者
随着俾斯麦登上普鲁士最高权力的舞台,德国统一被提上日程。
俾斯麦清楚地意识到,统一德国的使命一旦提出,他自己的命运、勇克阶级的命运、普鲁士君主制的命运都与普鲁士统一德国联系在一起。德国的问题,因为地处欧洲中心,从来就不仅仅是德国自己的问题,它一直牵动着整个欧洲的神经。所以统一德国的过程将是欧洲政治棋盘的大变动,任何棋子都不能出错。
为了不在战争中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俾斯麦灵活运用外交技巧,纵横欧洲外交舞台,大胆而狡猾地利用国际争端突破欧洲均势的传统桎梏,在欧洲各国间寻找空隙,不断化敌为友,化友为敌,奇迹般地在适当的时刻使各国保持中立,从而保证普鲁士始终只有一个敌人,普鲁士军队只在前线作战。最后,通过普丹、普奥和普法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中国。
1863年,俾斯麦期待已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这一年,在丹麦民族运动的推动下,丹麦议会通过了新宪法,将石勒苏益格和霍尔石泰因(两个德语公国,隶属德意志联邦,但与丹麦结盟)纳入丹麦版图。这无疑给了普鲁士最好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表明普鲁士是德国国家利益的维护者,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向丹麦宣战。此举不仅消除了欧洲列强的戒心,也稳定了奥地利。
这场战争很快以普奥的胜利而告终。分赃也分得很清楚,石勒苏益格归普,霍尔施泰因归奥。然而,霍尔果斯泰因是奥地利的一块“飞地”,因为它被普鲁士分割开来。这是俾斯麦的刻意布局,很快他就把军队开进了这一带,于是两个刚刚结成盟友的最大的德意志州就要开战了。
但这一次,他的战争政策受到了广泛质疑。“自由来自信仰,工人团结,牧师道德,女王害怕,王储热爱和平,国王已经70岁了。他们都反对战争。”但俾斯麦清楚地看到,奥地利将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最大威胁,于是他坚持己见,在指挥会上坚定地说:“人们常说,命运无常。我拿脑袋打赌,就算上断头台,我也要赌到底。普鲁士和德国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必须走武力道路。没有别的办法了!”“德国命运的难解之结,不是两人共存政策的温和方式可以解决的,只能靠剑。”
再多的阻力也阻挡不了俾斯麦的决心。为了与奥地利开战,他又开始使用娴熟的外交技巧,先是离间俄罗斯和奥地利,然后通过不反对法国扩张瓦解法奥同盟,最后成功利用奥地利和意大利的矛盾将意大利拉入自己的战车。
6月1866,16,普奥大战终于打响。虽然俾斯麦这次在外交上下了很大功夫,但他在战场上也没有胜算,因为人民不支持他。俾斯麦只能依靠优秀的普鲁士军官和纪律严明的士兵。
但是仅仅七个星期后,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结束。俾斯麦听到胜利的喜讯欣喜若狂。他拍着桌子喊道:“我把他们都打败了,全部!”"
这个所谓的“他们”恐怕不仅仅是指奥地利,还包括普鲁士国家中大多数曾经反对战争的人。俾斯麦利用这场战争将奥地利挤出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确立了普鲁士在北德的霸权,同时也通过这场战争赢得了德国人对自己的认可。
但俾斯麦很快陷入了另一轮争吵和质疑。就在大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准备拿下维也纳的时候,原来的鹰派变成了和平派,而原来的反战人士却叫嚣着要将战争进行到底。
当所有人都迷惑不解的时候,俾斯麦却很理智。面对质疑,他再次展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眼光和谋略。他清楚地看到,欧洲各大国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个迅速扩张的普鲁士,如果战争进一步推进,必然会导致强国的介入。另一方面,俾斯麦此时的目光已经跳过了奥地利。他知道重新统一德国的最后一步将是与法国开战。"在对奥地利的战争之后,对法国的战争必然会接踵而至."所以“绝对不要羞辱奥地利,不要做任何让以后无法相处的事情。”
奥地利受到了很轻的惩罚,但它无疑被排除在德国事务之外。1866年,一个由21个州和三个自由城组成的北德意志联邦国家正式成立,成为后来德意志帝国的基础。
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后,俾斯麦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德国南部各州。但这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拿破仑三世永远不会放弃。他宣称:“只有俾斯麦尊重现状,我才能保证和平。如果他把德国南部各州拉入北德联邦,我们的大炮就会自动开火。”俄罗斯和英国也反对普鲁士强行吞并德国南部,英国外交大臣克拉林甚至表示,不能容忍普鲁士在莱茵河以外施加压力的政策。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俾斯麦的外交技巧再次发挥了惊人的作用。首先,他利用了法国对南德领土的觊觎,用优厚的条约把四个国家拉到自己这边。然后,当法国要求吞并比利时和卢森堡时,俾斯麦要求法国出具书面材料,同时他又将法国的野心秘密告知英俄。于是法国的野心开始让英国深感忧虑,而俄国在波兰和东方问题上一直与法国有矛盾,意大利也因为在其境内支持教皇领而与法国关系冷淡。在俾斯麦的推动下,法国很快就成了孤家寡人。
此时的德国,民族运动方兴未艾,俾斯麦利用了法国对德国事务的侵略性干涉,于是一场“国防战”逐渐准备就绪。普法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1868年,西班牙内乱,王位空缺。俾斯麦派人到西班牙活动,使得西班牙政府宣布将王位献给普鲁士王室的一位王子。法国大怒,书面要求普鲁士放弃王位。威廉一世被法国的威胁吓住了,表现出了克制,给俾斯麦发了一封电报。但狡猾的俾斯麦把电报缩写了,于是“从长计议”变成了“无话可说”,和解的意义变成了轻蔑的拒绝,这本来会消失在无形的战争中,因为这封电报成了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正如俾斯麦所料,这份简短的电报在报纸上发表后,激起了拿破仑三世的愤怒。同样急于转嫁国内危机的君主,很快就正式向普鲁士宣战。于是一场期待已久的俾斯麦“保卫战”终于打响了。德意志各州为了国家统一的事业团结在一起,南德意志各州调集军队,与北德意志军队共同组成了50万人的德意志国民军。欧洲国家也宣布中立。
由于普鲁士的优势火力和高昂士气,胜利的天平很快就倒向了普鲁士一边。9月2日,在决定性的色当战役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普鲁士元帅毛奇俘虏。
国家战争的任务已经结束,但俾斯麦想要的不止这些。这一次他没有和领主讲和,而是继续战斗,直奔巴黎。
1871年1月18,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为炫耀法国君主而设立的镜厅庄严肃穆,600多名身着军装的普鲁士士兵站在周围。突然,600多名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欢呼声前后重复了六次,回声久久不能消逝。
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是在这座法国宫殿里诞生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新帝国的皇帝。从这一刻开始,分裂了几个世纪的德国终于实现了统一。从此,德国以统一的民族国家形象站在了世界政治舞台上。而历史也在这一刻记住了一个伟大的名字——奥托·冯·俾斯麦。
附言
等了300年,德国终于以全新完整的形象重返世界政治舞台。这个姗姗来迟的家伙一出现,就震惊了全世界。从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钢产量、煤产量和铁路里程来看,新生的德国已经超过法国,仅次于称霸欧洲一个多世纪的英国。从此,德意志民族不再是欧洲强大邻国任意欺凌的对象。德国人终于可以自豪地对任何民族说:“我是德国人。”
这一切的创造者俾斯麦无疑是最伟大的英雄,但他一直否认个人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直到退休,他说:“人既不能控制时间,也不能引导它的方向。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或多或少的技能和经验去追随它。”
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去世。在他的墓碑上,简单地写着以下几个字:冯·俾斯麦侯爵...威廉一世忠诚的德国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