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艺术(12-15世纪)是如何发展的?
哥特式艺术开始于巴黎及其附近地区,确切地说,是在1140-144年路易七世的海豹突击队重建圣德尼教堂的时候,然后开始传遍整个欧洲。基于肋穹顶结构的新型建筑体系在此次重建中首次得到系统应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于13世纪中期成熟。圣德尼教堂有双回廊,但这并不使内部拥挤。相反,支撑拱顶的细长拱、肋和柱使它格外光滑轻盈。这种轻盈首先表现在彩色玻璃窗一直延伸到整面墙,其次是内部结构造型优雅有节奏感。这是因为建筑师在玻璃窗外面建了一个扶壁,所以拱顶向外的动量被分享了。当时所有的土木工程支撑都集中在这些扶壁上,而且因为承重区域被移到了教堂的外面,所以内部更轻更空旷。圣德尼的教堂体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和精神,强调严格的几何造型,追求明亮的光线。苏格在教堂工程的建设中反复强调这两点,他认为比例的和谐感是美的根源。
圣德尼教堂展现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它与罗马式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后者有着坚固厚实的墙壁,而前者则有着轻盈细长的结构。罗马式教堂有很重的拱顶,它们的稳定性依赖于足够厚的墙壁来支撑各种压力和应力。圣德尼教堂的设计者开始使用尖头券和肋拱来减轻拱顶的重量。它们比半圆形拱顶更稳定,可以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拱顶的重量可以通过在拱之间填充轻质石块和细长的桥墩来支撑。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但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使用彩色玻璃画。第三,圣德尼教堂的规划遵循后门廊风格,有放射状分布的小教堂,但这些小教堂不再像早期的建筑那样是孤立的单元。教堂之间的墙被拆除,产生了统一的空间效果,两排半圆形承重柱分割了统一的空间。黑暗的罗马式房间被一个宽敞、开放和多彩的灯光结构所取代。
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它的建设与0世纪初以来城市的重新繁荣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当时巴黎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而且以其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闻名于欧洲,这座教堂建于1163年,充分显示了圣但尼教堂的直接影响。在平面布局上,强调轴线的长度。虽然中殿的一些布局保留了罗马式教堂的特点,但大气的窗户上的窗户,室内的采光,以及所有细长的造型,都营造出了一种显著的哥特式风格。教堂内部的所有细节都充满了上升的直线,所以室内空间具有哥特式风格的所有“向上上升”的感觉,这与罗马式的强调巨大支撑有很大的不同。圣母院分为三层:下层由柱廊和尖拱组成,中层是夹层,有侧廊,顶层是明亮的玻璃窗。三层由细长的石柱连接,最终汇聚在肋形穹顶的中央,各层以尖拱相呼应、统一。这种和谐而有逻辑的建筑语言是建立在经院哲学的体系和思维模式之上的。巴黎圣母院的西项目也很独特,每个部分的比例和组合都非常成功,门呈放射状分布在圆形玫瑰窗的中心。窗户和未完工的塔(塔应该是尖塔)在整体上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这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所有的细节结合成一个平衡协调的整体。苏格当时极力强调的结构协调、数学比例和节奏,在这里比圣但尼教堂得到了更完美的体现。
12年至15年这一时期是经院哲学高度理性的时期,这就要求教义的解释和形象再现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和秩序,作为教堂主要装饰的雕塑创作也必须遵循固定的程序布局。然而,由于苏格在修建圣但尼教堂时对雕塑的重视,这一时期的雕塑呈现出越来越写实的方向。但在风格上,它们代表了哥特式艺术中的古典主义倾向。
哥特式建筑和雕塑分别产生于圣德尼和动产大教堂,但绘画一直发展缓慢。此时的绘画成就不仅体现在手稿中的圣经插图上,还体现在大量的彩色玻璃上。由于苏格要求用连续的彩色灯光照亮教堂,玻璃画从一开始就成为哥特式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技术上来说,玻璃绘画的技巧最晚在罗马式艺术时期成熟。然而,在哥特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当时的设计师吸收了建筑和雕塑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哥特式玻璃绘画风格。此时玻璃画的代表是法国迪拜塔大教堂的一系列旧约先知画像。这些彩绘玻璃画并不是由一整块玻璃组成的,而是由数百块彩色小玻璃用铅丝连接而成。由于中世纪玻璃制造业的原始方法,小块玻璃的尺寸受到很大限制。艺术家不能直接在玻璃上作画,而是像马赛克一样,把不规则的玻璃片切割下来,镶嵌在轮廓里。在眼睛、头发、衣服褶皱等细节上,玻璃表面涂上黑色或灰色颜料。
在哥特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国际交流和本土发展是相对的、平行的。起初只是法国当地的一种风格,后来逐渐扩大。13世纪,逐渐与各地风格融合,各地不断交流融合,成为统一的哥特式风格。然而这种大一统的局面很快被地方风格打破。深水炸弹最早出现在佛罗伦萨,其风格通常被定义为文艺复兴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