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戏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当时有个小孩叫石殿元,也是和家里的大人一起乞讨。石殿元从小家境贫寒,早年靠唱山歌乞讨为生。8岁时,石殿元的父亲去世,他和母亲流浪到河南、江苏。
一天,石殿元看到一些盲人弹着琴弦,唱着歌乞讨食物。为了讨要更多的施舍,石殿元和他的老乡们还带着胡琴,手里拿着竹板,编一些有趣的故事,唱成小歌来乞讨。石殿元虽然不识字,但记忆力超强。在乞讨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很多小笑话。
1879年,16岁的石殿元邀请同村会拉二胡的石,与村民中的艺人谭在山东临淄、寿光、威县演唱。
在此期间,他向谭学习了一些曲子,如《流光》、《画扇子》、《绣花鞋》等。从此,石殿元以唱歌为生,开始了他的艺人生涯。
1880年,山东秦书传入山东东营市广北,民间艺人争相学唱。在此期间,石殿元还学习了许多山东琴书的曲调和书名。此后,石殿院不断吸收其他各类音乐的唱法,逐渐形成了自然洒脱、幽默夸张、善于形象表现的艺术风格。当时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施典兰”。
鸭兰是指一种声音清脆委婉的鸟。取这样的外号,说明石甸园唱法新颖,声音洪亮。此外,石殿元的表演也富有感情,受到农村妇女的喜爱。于是当地就有了“听见鸭子唱歌,蛋糕贴在门框上”的说法。
此后,石殿元一直以演唱扬琴为生,并经常与叔父石殿义、堂兄弟崔馨月、崔新庆等在山东广饶、东营区、博兴、临淄、宜都、魏县等地演唱。
1887年,为了提高自己的唱功,石殿元去了鲁西南的菏泽,之后又去了河南开封、安阳边唱边学,历时半年多。
这期间,他学习了《三弦四劝》、《董斌戏中的牡丹》、《王天宝去苏州》、《鹦哥当媒人》、《鸳鸯嫁老雕工》、《后妈打孩子》等扬琴书目,以及《百衲调》、《相思调》、《莲花落》、《大汉口》、《哭泣的麦科》等一些曲调,还会唱《大调》、《河南坠子》等曲调。
在演唱过程中,石殿元善于将学来的调式与地方流行小调相结合,如《艮杨光》、《结尔调》等,以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1893年,石殿元与崔馨月、崔新庆、谭明伦、吴春田组成音乐班,以演唱扬琴为职业。崔馨月的声音委婉,她的表演简单细腻,个性鲜明。她曾在广饶、博兴、威县、淄博、胶东等地赫赫有名。
崔馨月不仅有精湛的唱功,而且在改编和编曲方面也很有成就。在同一个班里,他是唯一一个在私塾读了两年的“学者”。他解释了歌词、倒白等。在剧团的剧目里给演员看。当时崔馨月招数的主要歌词和唱词都是先写好,再由石殿元和参加演出的演员加工完善,最后排练演出。
崔新庆是崔馨月的弟弟。他在同一班首演化妆扬琴《王晓赶脚》时,就参加演奏扬琴伴奏。他精通四胡、扬琴、落琴等乐器,尤其擅长扬琴演奏。
谭明伦出身贫寒。受父亲谭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唱小曲。他曾经跟随父亲在异乡流浪多年,沿街唱歌。他加入世典苑音乐班后,音乐班走到哪里,都要他先唱几个笑话,每次都赢得观众的掌声。跟他的班级学了几年,他的唱功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唱的书也逐渐多了起来,成为了班上的主要演员。
谭明伦的声音清纯甜美,唱腔清澈明亮,外形靓丽,表演自然细腻。他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不仅玩的好,而且玩法也很广。他通晓人生五大行当,丹、精、美、丑,被誉为穿尽五大网的人。他尤其精通青衣、花旦和萧声。
1806年春,张兰天、张之天从安徽带回凤阳宋皇后。当地艺人都想学唱歌,但张氏兄弟不愿意把这些绝活轻易传承下去。
当时16岁的谭明伦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因为他是张氏兄弟的亲戚,所以他去跟一位老师学唱歌。于是他学习了凤阳歌的唱法,为他后来转型发展鲁剧唱法奠定了基础。
吴春田小时候拜石殿院为师,唱过化妆扬琴,也精通落琴、扬琴等乐器。在同一个音乐班的化妆扬琴首场演出中,他弹钢琴伴奏。
乐瞳班成立之初,主要活跃在山东的广饶、博兴、惠民等地。后来在潍坊、淄博、胶东演出。
有时候,他们会去辽宁的大连、沈阳,黑龙江的哈尔滨演出。从此,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出名。
1896之后,京剧、河北梆子等剧团不断增加,山东秦书演出市场面临激烈竞争。1900年冬,山东诸城赵村,乐瞳班与一京剧班对唱时被击败。
因此,史殿元决心改造传统的山东琴书。后来受京剧服装、道具、表演的启发,他和班里的崔馨月、崔新庆、谭明伦等人商量,决定把角色少、道具简单的钢琴书《王晓捉脚》由坐唱改为整容表演。
1901年,65438+2月,童乐班在史家村第一次上演化妆秀。当时,谭明伦把竹、纸、布绑成驴形,在驴脖子上拴一串铜铃,驴肚子上绕一块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布上涂上颜色。
这只纸驴可以移动它的头、耳朵、眼睛和尾巴。当演员把它挂在腰上表演时,驴头的摆动和两个铃铛的声音正好与演员的脚步一致,自由而生动地前后移动,就像骑着一头活驴。
崔馨月用皮带将被绑的“驴”系在腰间,戴着假避孕套,穿着花外套,右手牵着驴,左臂挎着一个红色的包,假扮两个女孩骑着驴。
石殿元在鼻子和眼睛之间抹了一块白灰,戴了一顶毡帽,腰间系了一条白围裙,手里拿着一条鞭子,假扮成催脚的王小二。
两人边跑边唱,载歌载舞,幽默悦目,令观众拍手叫好。唱歌是根据琴书上的曲调。其他人用竖琴和扬琴等乐器为他们伴奏。
这种新的演唱形式生动活泼,让观众耳目一新,吸引了不少观众。他们所到之处,大家都争相观看,所以他们的首场演出很成功。后来,广大群众形象地把这种表演形式称为“驴跑”。
石殿元等人的这一创新,让原本以坐唱为主要形式的琴书焕然一新。这样,由化妆扬琴表演的《赶脚》标志着一个新剧种——鲁剧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