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哪些著名的实验?

罗森塔尔实验

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

感觉剥夺实验

3对1法则

阿什实验

“阿什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在40多年前设计并实施。从众——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产生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从而与他人保持一致。

Ash实验就是研究人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什让大学生自愿成为他的实验对象,并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一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发现已经有五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六个位置。其实他并不知道其他五个人都是和阿希串通好的假主体(所谓的“托儿”)。

Ash让大家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有竖线的卡片,然后让每个人比较另一张卡片上的三条线哪一条是一样长的。判断* * * 18次。其实这些线的长短差别很明显,正常人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后,5名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一个错误答案。于是很多现实题材开始迷茫。他是坚信自己的眼力,还是说出了一个和别人一样,但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答案?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来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从众,76%的人至少做出一次从众判断,正常情况下,人们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小于1%。当然,还有24%的人从来没有随大流过,按照自己正确的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没有显著差异。

想象一下你在这个实验中的表现。

罗森塔尔实验

《丑小鸭实验》翻译出来可能不一样。在心理学史上,关于预期和信心对人的影响最著名的实验是罗森塔尔实验。65438-0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罗森塔尔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行为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农村小学,给各个年级的学生做一个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试。测试结束后,他没有看测试结果,而是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前途。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分配的20%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为什么?起关键作用的是老师的期望。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被指定的孩子前途光明,所以对他们寄予更高的期望,投入更多的热情,更多的信任和鼓励,反过来,他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所以他们比其他80%的人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将这种预期的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雕塑家。他用所有的心血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姑娘,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她。上帝被雕刻家的真诚所感动,给女孩的雕像赋予了生命。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待别人,别人可能会往积极的方向进步;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会产生负面的结果,尤其是对那些缺乏自知力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实验。实验者给了一些4岁的孩子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并告诉他们可以吃糖果。如果他们马上吃,他们只能吃一个。如果你等20分钟,你可以吃两个。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吃掉糖果。别的孩子可以等20分钟,这对他们来说是无止境的。为了不发脾气,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果,或者头枕着胳膊,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最后,他们吃了两颗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受到考验。

这个实验是用来分析孩子对延迟满足的容忍能力。

延迟满足——能够等待你需要的东西,而不是问你想什么——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解释。

这个实验一直持续到现在。那些几岁就能等着吃两块糖的孩子,青春期还能等,不急于求成。而那些等不及只吃一颗糖的孩子,在青春期更容易出现固执、优柔寡断、抑郁等性格表现。

这些孩子长到中学,就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不同。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和老师的调查显示,那些在4岁时就能以毅力换取第二次忽悠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更适应、更冒险、更受喜欢、更自信、更独立的少年;而那些早年抵挡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孤僻、失意、固执的少年,往往屈服于压力,回避挑战。

对这些孩子两个年级的学力测验结果显示,那些长期坚持忽悠实验的孩子,平均分高达210。

十多年后,研究人员观察了这些孩子目前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软糖的孩子比那些没有耐心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也相对更好。在随后几十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病人的孩子在职业生涯中也表现得更好。

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

注意和观察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注意可以构成有效的观察。

一个国际心理学会议正在举行的时候,一个村民突然从外面冲进来,身后追着一个黑人,手里挥舞着一把手枪。两人在会中你追我赶,突然一声枪响,两人一起冲出门去。这件事前后只发生了二十秒。

当与会者的恐慌情绪还未平息时,会议主席微笑着要求所有与会者写下他们所目睹的一切。原来这是一个心理学教授要求做一个关于“注意力”的实验。

结果在上交的四十份报告中,没有一份记录是完全正确的。其中,只有1个错误率小于20%,14个错误在20%-40%之间,12个错误在40%-50%之间,13个错误在50%以上。而且很多报道的细节都是捏造的。虽然大家都注意到两个人中有一个是黑人,但是四十个人中只有四个人报告说黑人秃顶,这是真的。还有人说他戴着鸭舌帽,甚至有人给他戴上了高帽。关于他的衣服,虽然大部分人说他穿的是短外套,但也有人说这件短外套是棕色的,有人说是红色的,还有人说是条纹的。事实上,他穿着一条白色的裤子,一件黑色的衬衫和一条红色的大领带。

注意力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意识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

注意力分为指向、集中、转移三个阶段。

指向:将意识活动指向某个对象;

专注:有意识的活动深入到我们所知道的事物中;

转移:主动将意识活动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心理学家的注意是无意的注意。

不经意的注意——没有有意识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努力。

这主要是由客观刺激本身的特点造成的。这也造成了心理学家的失误。

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剥夺——指志愿者与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一种特殊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性心理现象。

加拿大蒙特利尔Hebb实验室的感觉剥夺实验。

在七天的感觉剥夺测试后,受试者表现出典型的病理心理现象:

①错觉、幻觉、综合感觉障碍和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

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

3思维缓慢;④提示性增加;

⑤躯体主诉过多,各种神经症症状;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的“感觉剥夺测试”也表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这说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便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3对1法则

在说服别人或者提出尴尬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几个人同时互相施压。

那么需要多少人才能引发对方的求同?之前的实验结果表明,能够触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是3 ~ 4人。

当两个人说同一种语言诱导某人寻求共同点时,几乎没有人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会迅速上升。最好的效果是五个人中有四个人同意。人数增加到8或15,求同率几乎不变。

但这种说服方式受环境限制较大,在一对一谈判或对方人多的情况下很难发挥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可以提前邀请两个支持者参与谈判,通过在谈判桌上交换意见来诱导对方寻求共同点。这种现象在卡牌游戏中经常可以看到。纸牌游戏通常由四个人玩。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额或出台新规则,也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这时候如果能把另外两个人拉进来,三个人一起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人就会因为寡不敌众而改变看法,被多数人说服。

克列比茨的战败者拿破仑曾说:“胜利在于充足的兵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多胜少”的原则应该是在Kleujibitz之前就存在的定律。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你。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