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历史细节

从周到隋

隋唐大运河正在加载,东起洛阳为中心,西至广通运河到达大兴长安,北至永济运河到达涿州,南至通济运河、山阳渡、江南运河到达江都、余杭。

大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晚期。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疏通了苏州至常州至扬州的“古水道”,挖了一条沟壑(从扬州至姜水,从东北的射阳湖至西北的淮安)。

后来秦汉魏晋南北朝继续修建延伸河道。

公元587年,隋朝为了养兵,攻打陈。从淮安到扬州,开了一个山渎,然后整改拉直,中间不再绕射阳湖。

杨迪登基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依赖江淮。

605年,他下令开通经济运河。

西段工程从今天的洛阳西郊引山谷、引罗尔水入黄河;工程东部从杨蓉县泗水镇东北引黄河水,沿汴水河(淮河原支流),经商丘、苏仙、泗县,进入怀通济渠,又称汴渠,是水运的主干道。

公元608年,永济运河再次开通,将黄河支流沁水引入渭河到天津,再回到永定河到北京。

610年,江南运河开通,水从镇江经无锡、苏州、嘉兴引水至杭州钱塘江。

至此,一条以洛阳为中心,以永济运河、同济运河、山阳渡、江南运河为纽带,连接南通杭州,北连北京,全长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已经建成。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疏浚和整治。

唐代疏浚河道,修筑河堤,方便水运和拉纤。

自金代以来在运河上修建的通航堰已经改造成单闸船闸,不仅可以调节运河的通航深度,还可以使油轮来回通行。

到了宋代,运河的土堤改造成石砌护岸纤维渠,单闸船闸改为上下闸的复式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形),船只可以安全过闸。

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通济渠)引黄济水造成的淤积问题,进行汴河工程,开渠五十里,直接将伊洛水引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

该工程具有引水、蓄水、排水、处理等多种功能。

在交通组织方面,唐宋都设置转运使和海运使,负责全国运河和水路运输。

随着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的年输水能力从唐初的20万石逐渐增加到400万石,最多时达700万石(约654.38+065.438+6200万公斤)。

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了著名城市苏杭、造船基地镇江、无锡和外贸港口扬州。

装载京杭大运河

元朝

1194年,河南舞阳黄河决口,填山南,夺泗水,夺淮阴至海。

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

早期水运的路线是从江淮沿黄河向西北到封丘县中里镇(开封北),再由陆路转运到新乡进入渭河。水运经过天津到通县,再由陆路运到大都。

这种运输路线不仅弯路太远,还需要水陆转运。

1282济州河开始挖。从现在起,济宁以雅、文、泗水为源头,于150(相当于后来的大清河位置,黄河于1855夺取大清河入海)向北开河供水。

济州河开通后,油轮可以从江淮回到黄河、泗水和济州河到鞍山夏姬水。

从吉水到天津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吉水到大海,从渤海湾到天津。一是从东阿旱站(东平北)经陆路向北200里到临清,进入现在的渭河。

在前一条路线上,运粮车经常遇到海浪和风暴的危险,而在后一条路线上,每次遇到夏秋季节,运粮车都艰难跋涉。

于是在1289,从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到临清,会师渭河,全长250里。

由于汇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的分水脊上,所以在汇通河上修建了26座带插板门的船闸,并在济宁设置水箱进行南北分水,以调节航运用水,控制运河水位。

汇通河建成后,油轮可从济州河、汇通河、渭河行驶至通县。

从1291到1293,通县到大都,元代开通了回鹘河,修建了20座城门。

从此,油轮可以从通县进入通惠河,到达今天北京的积水潭。

至此,现代京杭大运河的路线初步形成。

大运河建成后,元朝设置了特使和副使,负责运河和水运。

但由于航道窄浅,水资源不足,年输水能力不足654.38+10万石。

明清两代

明朝和清朝都把北京作为他们的首都,并扩建了元朝的大运河。

到了明代,浍河大坝完全开闸,恢复通航;1411年,会同河扩建改建,文水河改道入王楠湖。利用王楠湖的有利地形,修建了王楠水缸,十分之七的水向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向南流,解决了汇通河的水源问题,增加了51船闸。

为了保护运河免受黄河洪水,避免黄河360里航程,明朝先后于1528+0567、1595+0605在山东省济宁市南阳镇以南南四湖以东开河440里,使泗水运河原路线进入黄河(现)

此外,为保证运河通航安全,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和高邮湖周边运河西大堤,并在运河东大堤上修建了水闸,调节运河水位。

清朝在黄河东岸从1681-1688,从罗马湖北到淮阴的仲恺河、皂河约200里,北有韩庄运河,南有锦里运河,使运河航线完全脱离了黄河。

明清规定运河坦克的运载能力为400石。

明代水车吃水不得超过3尺,年运水量约400万石。

清代规定水车吃水不得超过3尺5寸,年运水量约400万石。

1855年,黄河在河南通化腔决口,夺取山东大清河入海,大运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