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野战军的发展史
1945月,华中野战军(下辖6、7、8、9四个纵队)4.7万人,军区13.5万人。此时6纵1.1万人,8纵1.2万人。5月31、1946日,全面内战爆发前,张鼎丞、粟裕、邓子恢、谭震林、在给中央和山野的电报中提到我军在华中的情况,其中说:“以现有的六、七、八纵队的兵力,只能打一仗,必须补充新的兵力继续打下去。所以,建议4。目前华中主力6、7、8、9、10五个纵队,约6万人,地方团(6师以外)约2万人,县区队约4万人。”后来在苏中战役中,第6纵改编为6个师,兵力从10月份的1945 110000增加到苏中战役前的1000。8垂直适应1除法。
1945年,11.2万人上升到中苏战役前的1.6万人。根据以上数字的对比,华中野战军的实力并没有减少。从45年10到46年5月,野战军所辖部队增加了10,兵力3000余人,但兵力从4.7万人增加到6万人。但由于某些原因,军区的兵力确实比1945少。7.同样是江苏中部军区,1、2、9军分区共5个团,万余人。其中参加苏中战役的机动部队是三个团,3000多人。所以更准确的说,中苏战役初期,陆军的机动兵力是1师1.6万+6师1.4万+7纵0.3万= 3.3万。至于苏战役后期,10纵(3个团,3000多人)、5个旅、华中军区特勤总队相继参战,实现了粟裕一直期待的“华中集中兵力”。此时我军在苏联的兵力显然不是“三万多”,而是“四万多”。此时华中机动部队中,只有军区司令部、皮旅、张震九纵等少数部队没有参加苏军战役。
1946年7月27日,陈毅致电中央:“从兵力计算上看,吉焦线3万余人,淮北5万人,苏中3万人,各地难以连续作战。以苏联战役为例。该部一战能解决两三个师,但之后似乎很难继续胜任。我淮北兵力众多,只能谋求打敌人两三个师。这之后再轻举妄动是不合适的。所以我认为淮南五旅会留在淮南,而不是调到东部。小米也要逐步向西方转移。也请对夜来南调的问题作出最后的决定。”据统计,我军机动兵力在苏联战役初期为“33000人”。所以,陈毅在这里说“苏联有三万多军队”是相当准确的。至于“淮北五万”,就有些怀疑了:此时我军在淮北有8个师1万,7个师2万,2个纵2万,9个纵不详。电报中提到的“两淮五万”大概没有把张震的9个纵队算进机动作战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