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枝茶的历史记载
相比之下,关于葛洪炼丹和刘珊种茶的传说更可信。因为葛洪在葛公和刘珊山的葛原王时练过炼丹,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而且遗迹很多,道士为了炼丹方便,是离不开喝茶的。葛洪卓西阁院和刘珊,要么当时这一带有茶树,要么葛洪大师自己种的茶。无论是哪种方式,毫无疑问,在葛洪时期(公元300年左右,即1600年前),茶树和茶园就已经种植在县城的东部了。根据瑶乡茶学理论,东至历史上的名茶有饶赤仙芝、梁倩朱兰茶和东至工夫红茶(简称祁宏)。
饶池县志始于宋元。那时候油茶阿贝尔。产于池州、饶州六县,有仙芝、嫩瑞、府河、六合、联合、清河、何志七个商品名,其中仙芝最为著名。池州属于东至。自唐代以来,就有了蒸青饼茶的生产技术。在宋元时期,油茶。是周边地区生产的。毋庸置疑,东至县成为了主产区和核心区。据文献通考和《至德县志》记载,县志、嫩瑞出东至县。
梁倩珠兰茶是清代以外贸为特色的著名商队茶之一,享誉世界已有200多年。明末清初,东枝茶生产完成了由蒸到炒的技术改造,数千种巨然茶由此诞生。《艺文录》记载“建德是产茶之地,处处绿叶青芽,茶香馥郁”,《筹办洋务始末》载:“朱兰茶实产于安徽建德。穿过的路是从程桂花到卡尔卡部落,也就是到库伦。从库伦到恰克图,从恰克图到俄罗斯,也就是从俄罗斯到西方商人。这一千两巨然茶只是西方人一天的必需品。"
东至工夫红茶。咸丰、同治年间,1000两竹兰茶的国内外销售受阻,至德茶农不得不招募粤商将“青”变“红”,销往汉口等附近地区。光绪元年(1875),易县人余干臣从福建回来做生意。因为羡慕红茶卖得好,他来到东至,在杜尧街办起了红茶村,模仿“洪敏”改进工艺和品质,做功夫红茶。后来扩大到祁门、浮梁等地,统称为“祁红”,并出口。东至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茶叶产地,早在唐代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茶边销售,覆盖了河南淮河以北、辽宁以南、山西太原以南的广大地区,即今天的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
东至县的茶叶出口始于清初,由晋商(又称西客)垄断。主要销往中亚,一部分销往欧洲大陆,成为“西方人一天的必需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祁宏”的出口由国家管理。唐代华阳是记载东至茶事的第一人。在华阳于公元855年写的《厨师手册》一书中写道...从开元(713-741)和天宝(742-756)有一点茶;至德(公元756-758年)、大历(公元766-779年)众多;建中(780-783)盛世。周琦茶、鄂州茶、志德茶,以上三个源头,万斤厚片,从蔡晨北部到游河南部,至今仍受欢迎。其经济、征收、收税都是从浮梁开始的。"
唐代白居易是赞美东至商品茶的第一人。他在《琵琶行》中写道:“谁先得财,无心离她,一月前去浮梁买茶。”当时东部的官埠属于浮梁县。
南宋的梅是第一个详细记述建德茶叶的植茶、采茶、制茶、饮茶、纳税的人。当时,梅是治德县令,他写了许多茶诗和《南游家明赋》一文,已被收入《东至县志》。
近代著名历史人物周复,是以诗歌形式记录家乡茶事的第一人。他在《描写村农疾苦》一诗中对当时东至的茶业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后来在《梵体》中又有一段褒义。
在外国名人中,马克思是第一个赞美东直茶的人。1857年,马克思在纽约日报《论坛报》上发表了《俄国与中国的贸易》一文,文中指出“中国在恰克图卖给外国人的茶叶,大部分是上等的,也就是在大陆消费者中享有很高声誉的所谓大篷车茶,与从海上进口的劣质东西是不同的。”当时东至县出口的茶叶属于马帮茶,受到马克思的称赞。安徽省东至是一个古老的产茶区。早在唐代,官埠的茶就很流行了。白居易的“谁,先撬钱,粗心他怎么离开她,已经走了,一个月前,到浮梁买茶”指的是当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埠。据史书记载,东至有三个茶斋。第一,元代,官港仙芝、嫩瑞是文学通考十大名茶。第二,清代,东至出产的“朱兰茶”闻名西欧,被誉为一等品,受到马克思的推崇。1916“祁宏茶”荣获巴拿马世博会金奖。三是近几年推出的“东至云剑”系列茶叶,拥有五个品牌,荣获全国农博会金奖。东至茶的三个辉煌时期,离不开历史上三位名人的关心、支持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