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仓颉吗?
又名仓颉,原姓侯,名贾,号石,是传说中的黄帝的历史学家,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汉字始祖。然而,一般认为,仓颉创造汉字只是一个传说,但他可能是汉字的组织者。
传奇的仓颉。
传说仓颉生来就有“两只眼睛和四只眼睛”。中国史书记载的只有三个人,分别是虞舜、仓颉和项羽。虞舜是谦和孝顺的圣人,仓颉是著名的文学圣人,项羽是武圣。
仓颉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黄帝的助手。他曾经收集、整理和利用流传于祖先之间的文字,在汉字创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繁荣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仓颉,石黄石人,出生于河南省南乐县城西18公里的吴村。当时制作历法需要文字,制作甲骨文也需要文字。因此,仓颉应该来自颛顼部落。他“生于斯,葬于斯”,所以台北有仓颉陵。
这位史前传奇人物,在中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籍中从未被提及。仓颉最早是由荀卿在战国时期提到的。其次是鲁的《春秋》和《韩非子》,它们是在荀子的“这么多人写好书,一个人写”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其要点是“写了书”。汉代以后,在《淮南子》、《论衡》中,它已经从“仓颉造字”发展到“仓颉四眼”,开始被神化。尤其是汉代的舒威,更是进一步渲染仓颉“生而能文,亦为河录,故世变,仰视魁星之乐潮流,俯视鱼鸟之羽,知山川,造词”(《春秋生命芽》)。后来,它变得越来越神奇,并发展成为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历史学家”。黄帝是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那时候还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论显然是后人对史前传奇人物使用国家机器官方名称的结果。
仓颉造字的传奇
根据传说,仓颉是黄帝手下的一名官员。黄帝指派他掌管围栏里的牲畜数量和战车上的粮食数量。但是慢慢的,牲畜和食物的储存量也在逐渐的增加和变化,光凭我的脑袋是记不住的。仓颉感到困惑。
仓颉整日整夜地试图在绳子上打结,并用不同颜色的绳子来代表不同的动物。但是久而久之,就不行了。对于这个增加的数字,在绳子上打个结很容易,但是减少数字的时候,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想到了绕绳子,在圈里挂各种各样的贝壳,而不是他负责的东西。如果增加,则添加一个壳,如果减少,则移除一个壳。这个方法效果最好,已经连续用了好几年了。
黄帝见仓颉如此能干,就让他掌管越来越多的事情,比如每年祭祀的次数,狩猎的分配,部落人口的增减,都叫仓颉。仓颉又犯了一个错误,这已经不是加绳挂壳的问题了。怎样才能不犯错?
这一天,他参加集体狩猎,来到一个岔路口,几个老人在争论该走哪条路。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走,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北上,说可以追上前面不远处的鹿;一个老人坚持要往西走,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错过机会了。仓颉,原来,他们都在看地下野兽的脚印。仓颉突然感到高兴: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生动物,为什么我不能用一个符号来代表我所负责的事情呢?他高兴地跑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代表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好。
黄帝知道后,称赞了它,并命令仓颉把这个方法传授给各个部落。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得到了推广。这样,文本就形成了。
仓颉立了一个字,黄帝非常看重他。大家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的头脑有点发热,他的眼睛慢慢移向头顶。没有人看不起他,他的字写得很潦草。
这话传到了黄帝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朝臣在他眼里没有变坏的余地。仓颉如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黄帝召集身边年纪最大的老人商量。老人的长胡子上已经打了120多个结,说明他已经120多岁了。老人犹豫了一下,独自去了仓颉。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静静地坐在最后,像其他人一样认真地听。仓颉讲完后,其他人都散去了,只有老人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问他为什么不去。
老人说:“仓颉,你的话已家喻户晓,但我老了,头晕目眩,有几个字还不清楚。你会再教我吗?”
仓颉看着这样一个高大的老人,非常尊敬他。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马、驴、骡这三个字里有四条腿吗?”?奶牛也有四条腿。你为什么没有创造出四条腿只有一条尾巴的‘牛’这个词?"
仓颉听到这里,有点慌了:他最初造“鱼”这个字的时候,写得像一头牛,当他造“牛”这个字的时候,又写成了一条鱼。都是我自己不小心的错,居然教反了。
老人接着说:“你造的‘重’字,意思是在千里之外,你要从很远的地方把‘出’字念出来,你却教人把‘重’字念成重量。反过来说,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应该是表示重量的“重”字,可是你却把它教成了出门在外的“出”字。这些话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我得问问你。”
这时,仓颉感到羞愧,知道自己因为骄傲而犯了一个大错。这些话是所有部落都教过的,流传到世界各地,不能改的。他赶紧跪下,流着泪表达悔意。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真诚地说:“仓颉,你创造了文字,让我们老一辈的经验得以记录和传承。你做了一件大事,人们将世世代代记住你。你不能嚣张!”
从此,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反复推敲字的意思,但问人的意见,他是可以的,不敢马虎。大家都同意了,然后决定了,然后逐渐扩散到每个部落。
仓颉寺
仓颉寺是中国唯一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寺庙。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关乡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地处黄龙山南麓,地势南低北高,属于较为平缓的高原斜坡。东寺大部分是吴庄村。据说仓颉生前曾住在这个村子里。寺庙以南一英里多的地方是石观村,它是以仓颉的官职命名的。庙西北约五里是地棚崖村,是古白水郡崖的所在地。寺庙西南约20公里处是吴恙村,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寺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汉颜夕时期,就有了“迁庙”之举,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所以有文字记载的寺庙历史已经有1800多年了,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根据民间传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仓颉寺区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南北长140米,东西宽48米,北略宽于南,占地约10亩。
仓颉寺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共有70座建筑,包括照壁、山门、东西剧场、前殿、钟鼓楼、报堂、正殿、后殿、东西厢房。靠近后堂的是仓颉墓和墓地。寺内现存建筑多为元明清建筑,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寺历代石碑众多。虽然其中许多在战后丢失,但仍有18块保存下来的石碑,排列在前厅。其中《苍胜鸟迹》书碑至今保存完好。石碑年代自东汉,自魏、芜湖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例子包括东汉颜夕五年的仓颉寺碑,这是金石学中的瑰宝,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光武将军碑,唐代的臧宫碑,宋代的臧宫碑等等。到了现代,由游先生、陶之岳将军和朱清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和对联仍保留在殿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这里培养干部。彭和贺龙曾亲自登临,严加保护,并题写了“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寺院古柏参天,郁郁葱葱,郁郁葱葱。东汉颜夕五年的《仓颉寺碑》载当时“寺内古柏葱郁”。古柏46棵,古塔10多座。枝叶遮天蔽日,枝头盘旋,各有姿态,各有名称,如“龙戏珠”、“冯丹朝阳”、“魁星殿苑”、“龙戏柏”、“兽戏牡丹”、“狮子”、“龙戏牡丹”“魁星殿苑”为汉前古柏,高17米,树围7.25米。土丘上有一棵柏树,树枝轮流起落,称为“转柏”,素有奇景之称。在寺庙的西南角,有一棵古柏,它是中空的,有一个长长的柏墙,生长着一棵树,名叫“白豹槐”。两枝粗壮繁茂,是寺中一景。寺院古柏整体树龄较老,树形奇特。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刹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