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罐的发展历史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制造球罐,如美国1910和德国1930,分别建造了数量有限的铆接结构的小型低压球罐。由于铆接结构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材料消耗大,球罐密封性差,制造难度相对较大,给球罐的发展带来很大阻力。

20世纪40年代初,随着焊接技术的逐渐成熟和适用于焊接的新钢种的不断发展,球罐的制造由铆接改为焊接,因而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如美国1941年、前苏联1944年、日本1955年、前西德1958年,分别制造了一批高压大容量的焊接球罐。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球罐的制造水平发展迅速。以日本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前,单个液化气球罐的容积在2000m3以下,现在已经具备生产单个液化气球罐容积超过20000m3的能力。同时,西德已具备生产43300m3以上容积球罐的能力,法国拥有87000m3容积球罐的制造经验,美国也建成了容积为3400m3、设计温度为-250℃的超低温液氢球罐。此外,许多工业化国家还开展了输送液化天然气的双壳低温球罐、低温球罐和低温大型船用球罐的实验研究,并已投入批量生产。

我国球罐的制造始于60年代初。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近年来球罐制造技术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自主制造或引进多套不同规格和用途的球罐,其最大容积已超过10000m3,最大压力已超过3MPa,最低设计温度在-3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