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

良渚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以黑陶和磨光玉为代表,存在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前中国南方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

良渚文化与古埃及文化处于同一时期。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叫良渚文明而不是良渚文化呢?

按照西方考古学的标准,一个国家或文明的产生有几大因素,比如城市的产生、文字的产生、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宗教礼仪等等。

良渚遗址的考古过程虽然没有金属和明确的文字,但是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有社会阶层,有生产的发展。但这些发现与考古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一致的——证明社会的发达程度达到了国家组织的水平。

良渚的文化绝对不亚于古埃及或印度河流域。

良渚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国家,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遗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

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36。

当时杭州第一个陵园建设时出土了一些石器。当年5月底,浙江李溪湖博物馆和吴越历史地理研究会合作,尝试发掘该遗址。

浙江里西湖博物馆馆员石在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件黑陶。他觉得在家乡良渚也见过类似的黑陶。于是他很快回到良渚调查文物。

在他的主持下,良渚出土了数百件黑陶、石器、玉器等文物。这一发现揭开了良渚遗址的一角。

凭借第一手的考古发掘资料,石鑫完成了良渚二区——杭县黑陶文化遗址的初步报告。

然而,随着次年抗日战争的爆发,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不得不中断。

更糟糕的是,因为战乱,石鑫随西湖博物馆南迁,沿途缺医少药,最终因不幸患病英年早逝,年仅27岁。

文明的火炬传递落到了考古权威梁思勇和董作斌手中。

当时,梁思永、董作斌受石之邀到发掘现场考察良渚遗址,并对这一发现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

1939期间,梁思永先生参观良渚遗址。经过一番比较研究,他认为良渚遗址发现的陶器以黑陶为主,与龙山文化相似,并提出良渚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杭州湾地区。这一结论主导了考古学界近20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

直到1957,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说:“浙江的黑陶干燥后容易褪色,山东没有标准的龙山文化蛋壳陶。除了圆形的脚,还有大量的底。而山东龙山文化中盛行的平底器皿却很少。皋陶没有发现很多,也不是龙山文化的标准形式。”这完全推翻了之前的论点。

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这个全新的名称——它标志着良渚是一种有自己演变发展顺序的考古学文化,与龙山文化完全区别开来。

这一概念提出后,专家们开始调查其来源,先后在1975和1979提出了“马家滨文化”和“崧泽文化”的名称。

最后,考古学家通过吴县(今苏州吴中区)草鞋山的地层堆积,确立了三大文化的发展顺序: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然而,良渚文化虽然出土了一些文物,但从未入选“十大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研究也仅停留在其文化内涵的确立上。终于在1986年,这种小规模的局面被打破,良渚文化有了自己的“代表”。

1986年首次发现良渚反山遗址,发掘大型墓葬11座,包括陶器、石器、象牙、嵌玉漆器1200余件。近年来,良渚文明遗址从40多处增加到135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

1992发掘的余杭焦墨大型建筑遗址,显然与国家礼制有关。于霞在会稽召开部落首领的全国集会是有一定基础的,而且“所有民族”都参加了会议。

2007年165438+10月29日,考古学家在杭州宣布,在良渚遗址中心区发现一座距今5000年的29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

良渚文化分布最密集的遗址位于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和东部。这个文化遗址最大的特点就是出土的玉器。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有玉器、阀门、冠形器皿、玉镯、圆柱形玉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