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历程
从1952开始,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坚持中线工程的勘探、勘测、规划、设计。
1987年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此报告在1991中进行了修订。
199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
1994年1月,水利部审批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建设该工程。
1995国家环保局审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995至1998期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评审,同时对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和不加高的几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20世纪初,长江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变化,本着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用水”的原则,再次修订了中线工程规划。中线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依靠重力从丹江口水库引水,通过硬化明渠输送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水基本可以流向北方广大地区。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输水工程和汉江中下游整治工程三部分组成。
水源区工程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后期延续;输水工程是汉江引水的总干渠,也是天津的总干渠。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节水量95亿立方米,远期将达到6543.8+03亿立方米。为减少丹江口水库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不利影响,建设了引江济汉等4项生态建设工程。第一,及时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丹江口水库有很大的调节能力。除主汛期防洪外,调节能力达到98亿立方米,汛期后达到6543.8+09亿立方米。干渠两岸建有大量水库,可承担“收费”调节和“补偿”调节任务,另有一座瀑布水库作为“在线”调节水库。通过总干渠,采用经验成熟的现代控制技术和先进的调度管理手段,可以保证供水调度的安全可靠。
二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干渠位于平原西部,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广。与受水区已建水利工程衔接简单,供水调度灵活。
第三,水资源储量丰富。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根据远期需要可以从长江三峡取水。
四是在向运河沿线城市供水的同时,可以通过穿黄工程南岸水闸向黄河中下游补水。结合黄河调水调沙工程联合运行,在黄河中游利用长江清水稀释泥沙、冲刷河床、补充水源,解决黄河中下游缺水、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2月30日开工,已经开工的北京市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7个单项工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北京市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基本完工。
截至2009年6月底,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89.7亿元。
2012年4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处于最后冲刺阶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加快建设,天津干线工程年底竣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探索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监理的途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全部实行建设监理制。建设监理制的实施对保证质量、节约投资、控制工期、确保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监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65438+2004年2月22日上午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黄河工程两条隧洞,开始充水试验。
截至2065438+2004年7月底,率先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已向北京应急供水4次,累计向北京输水161亿立方米。
2004年9月65438+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上游隧洞充水水位达到设计标高,标志着隧洞穿越工程充水试验成功,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至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具备通水条件,为今年汛期后通水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 65438+2月12 14: 32,1432 km长,1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通。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始终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通道设计确保了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水95亿立方米,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了北方严重缺水的局面。
截至2015、12.4年底,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累计输水265438+7亿立方米,安全稳定,水质达标,其中向北京输水8.22亿立方米,向天津输水3.73亿立方米,向河北输水1.25亿立方米,向河南输水8.4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投入使用一年来,沿线缺水状况有所缓解,水质明显改善,但缺水形势依然严峻,节水决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