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匠有哪些?

中国古代有很多能工巧匠。根据我对历史文献的了解,我按时间顺序列举几个,供大家参考:

鲁班

鲁班,姓龚伯,同名。亦称公输、公输、阶级输、鲁式。鲁国人,“象”与“班”谐音,在古代很常见,所以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我国所有的民间工匠都称他为祖师爷。

他曾帮助楚国制造武器,如制造梯子攻打宋国,但被墨子劝阻,要求鲁班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鲁班接受了墨子的建议,从此专注于生产工具的制造。他的很多制造理念都来源于生活。比如有一次他爬山的时候手被草割伤了,他就以此为基础做了一个伐木锯。观察鸟的飞行制造了会飞的鹞。除了这些,他还制造了早期用于船战的“钩劲”,创造了“机制准备”的木车,发明了角尺、阿莫斗、刨子、凿子等各种实用的木制工具,还发明了磨、磨、锁。伞等对人们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工具。著名的成语“教别人教斧子”也与他有关,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的杰出贡献,被尊称为木材工匠的鼻祖。

墨子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本名翟,华夏族,滕国人。他是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要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弘扬墨学。但他也是乐器制造的高手,擅长制作器皿。我觉得他做了古代最早的风筝,对交通工具的制造也有很深的研究。他能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造出一辆载重30石的汽车,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除了这些,墨子还研究了针孔成像,是世界上研究针孔成像的第一人。

蔡伦

蔡伦(?-121),东汉桂阳县人。蔡伦总结了过去人们的造纸经验,创新了造纸工艺,最终制成了“蔡侯纸”。

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创新者蔡伦,被评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人”之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当然,蔡伦的发明创新不仅仅是改进造纸用纸。他的秘剑和其他皇家器皿如杯、灯等精致耐用,制作技术流传后世,得到皇室认可。

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又名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和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衡从小学习刻苦,少年时会大惊小怪,但也喜欢研究算术、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在天文和机械制造方面成就非凡。乐器上做了三轮机(有人认为是鼓车或导车)和木雕(能在空中飞);在天文学上,他制造了最早的地动仪和举世闻名的浑天仪,还编撰了天文著作《灵宪》,可谓全才。

马军

三国时期,魏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马军本人善于思考,注重实践,对装备有很深的了解,但不善言辞。他改进了前人制造的丝织机和木偶,再次发明了失传的指南针,自主发明了水转轮(即龙骨水车),改进了诸葛连弩。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工匠。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卧龙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宰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但在装备上也不可小觑。相传司马懿被困平阳时,发明了天灯(又名孔明灯)求救,最终脱险。此外,至今还发明了著名的诸葛亮连弩,对军事影响很大。在北伐战争中,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的交通工具。

杜宇

杜预(222 -285),京兆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和发明家,灭吴战争的指挥者之一。

和诸葛亮一样,他专攻政治和军事,发明器物只是一个爱好,但基于这个爱好,他也发明了很多器械。他积极发明创造,如为人们制作新的装置,重现失传已久的装置,亲自主持修建富平金桥,修订天文学中的二分燥历等。

马戴锋

唐代一代能工巧匠,其在乐器方面的天赋被记录在唐传奇封号中,广为流传。

唐德宗贞元后期,擅长制作器皿,改良了《南导车》、《记忆中的鼓》、《风鸟》等古人作品,还为皇室制作器皿,如皇后的化妆品,设计精美;后来又为皇后皇帝制作梳妆台和明器,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其技艺之高。

沈括

沈括(1031-1095),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

沈括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许多学科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他被誉为“中国整个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天文学上,中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浑天仪被制造出来。数学上创造了一种新的高级数求和方法——缺口积数,还发明了会圆的技巧。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的原理和各种制作方法,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阐述了凹面镜成像原理,研究了共振定律。晚年撰写了著名的《孟茜笔谈》,内容丰富,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黄道婆

黄道婆(1245 -1330),又名黄坡、黄木,松江府乌泥井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织棉工和改革家。

她和黎族人一起学习,向黎族姐妹学习如何使用制棉工具和编织悬崖被子。她回到家乡后,教人做棉花,传授和普及了“保卫(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布机)、“错纱配色、综丝织造”等织造。由于她的杰出贡献,她被尊为清代布业之祖。

宋·应星

宋·应星(1587 -1666),字长庚,汉族,江西奉新人,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

28岁,考上了升官,之后几次去北京赶考,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他终于放弃了,专心搞科研。在几次赶考的路上,他收获了很多知识,他经常在田间地头、车间里发现很多生产知识。在江西分宜县教书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天工开物》。

如果以上列表对你有帮助,请点击采纳!